家事变游戏,别把「好玩」的事想太难!「快一点,动作有点慢,鞋子先穿右脚」,时常在放学时听见家长对孩子说类似的话,你有听出什么端倪吗?一是大人在赶时间,二是孩子没掌握做事的步骤,这样场景只要把鞋子换成别的东西,就好像天天在日常生活里上演,对孩子总要
家事变游戏,别把「好玩」的事想太难!
「快一点,动作有点慢,鞋子先穿右脚」,时常在放学时听见家长对孩子说类似的话,你有听出什么端倪吗?一是大人在赶时间,二是孩子没掌握做事的步骤,这样场景只要把鞋子换成别的东西,就好像天天在日常生活里上演,对孩子总要三催四请,大念小骂的才能让他完成动作,无时无刻都像在打仗一样。
不过,大人和孩子的动作不能相比,每次看不下去孩子慢吞吞,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做太多次一样的动作,再来是因为大人知道快速完成会有「效率」,可是他们并没有时间观念,不晓得为什么要快,也没有抓到做事顺序的要领,所以在大人眼中,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拖拖拉拉,到底该怎么调整这一切呢?
其实做法不难,掌握孩子「喜欢的东西」就行,小孩子喜欢玩游戏,那我们就把生活琐事变成好玩的游戏,当家事变成一个「任务游戏」,它就不再是繁杂的琐事,试着让孩子成为你的小帮手(或者你们一起替这个职称,取个响亮的称呼也行)。
首先我们一起想想,家里的哪些家事可以请孩子分担?
把想到的内容一一写在空白的地方:
跟自己有关的家事 例:整理床铺(或将被子铺平) 例:把东西归类(家里的物品或是小孩的玩具)
日常生活的家事 例:清理房间的垃圾(如何将塑胶袋密封好)
根据年龄,把适合小孩的家事任务记录下来,整理完之后,接下来要规划哪些游戏方式适合跟孩子一起玩?
常见又简单的游戏元素有几种:
1.搜集点数、贴纸: 最简单的游戏元素就是「集点」,当孩子完成家事任务,就可以搜集一点,游戏开始前,大人可与孩子一同讨论家事任务的内容,像是点数分配、点数可以兑换什么东西、什么时候领奖…之类,兑换的东西不一定是实质物品,也可以是孩子能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比方说看课外读物或是看卡通的时间。
2.抽签决定谁来做: 如果觉得集点太麻烦,那试试比较简单的玩法:抽签,把家事任务做成签卡,孩子抽到什么就完成什么任务,完成签卡的人,可以换取3~5分钟的自主时间,听起来很不赖吧。
3.家事大富翁: 你玩过大富翁对吧?大富翁里最有趣的就是随机,家事任务也能用这个方式进行,找一天下午跟孩子共同创作「家事大富翁地图」,当哥哥走到「叠衣服」这格,那今天的衣服都交给哥哥啰,甚至还能规划机会、命运的卡片,这些创意交给孩子就对了!
游戏元素有了,接着我们将家事任务划分几个层次:
- 单次:
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家事内容为「一次性并且不是常态」,像是帮忙整理回收分类、或是大扫除、物品归纳等等。
- 每日:
一天内可以完成的家事,数量尽量以3~5项为主。
- 每周:
与孩子讨论每周必须完成的任务数量,用天数来区分感觉起来比较不会太多,但是奖励结算以「周」为总结,比方说当孩子这周达到 X 个家事数量,那周六就可以吃咸酥鸡之类的小确幸。
- 每月:
适合年龄较大、或者家里有手足的孩子一起使用,以「月」为单位做奖励结算,这个方式需要家长依据家里状况做规划,包含像孩子的日常(写作业..)都可以规划进去,而因为取得奖励的时间较久,所以给的奖赏可以较为丰厚一点,同时能培养孩子耐心与毅力。 (ex:大富翁的奖励玩法)
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步,是最好的成长方式,年纪小的孩子喜欢帮忙,他们积极想参与,仔细教导后可以做得很好,透过家事游戏的概念,训练孩子掌握做事要领,并懂得分担家务,如果上学后还没培养做家事的习惯,小朋友会觉得「游戏和写作业才是我的事」,而家事就与他无关了。
正所谓万事起头难,如果还是没有头绪,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单次」任务开始,当他做完你交代的事,切记给予真切的感谢和赞美(无论孩子做得好不好),为孩子逐次建立信心、成就感,让他产生「主动去做」的欲望,同时在家事任务中告诉他:正确的做事方法与顺序,当他被肯定与鼓励,会喜欢这些事情,就能做得更好。
【想想看】
1.为什么从「家事」开始? 2.家事「任务」分类有什么好处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0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