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爱为诱饵」!让孩子知道:纵使他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期待,我们依旧爱他这些称赞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在教养中,「给予奖励」和「处罚」是糖果与鞭子。即使不是有意为之,父母还是能使用这些糖果与鞭子,按父母的心意成功控制孩子的行为。这就是「有条件的相处方式」。这种做法也称为「正增强
「不以爱为诱饵」!让孩子知道:纵使他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期待,我们依旧爱他
这些称赞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
在教养中,「给予奖励」和「处罚」是糖果与鞭子。即使不是有意为之, 父母还是能使用这些糖果与鞭子,按父母的心意成功控制孩子的行为。
这就是「有条件的相处方式」。这种做法也称为「正增强」( positive reinforcement),它常用于训练动物,以增加人类所期望的行为频率。 「有条件的相处方式」的反面,就是「无条件的相处方式」。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两者的区别。
有条件教养 vs. 无条件教养
1. 有条件的相处方式(有条件教养)
根据孩子行为的好坏,使用奖惩调整给予孩子的爱,意图控制孩子的行为。
2. 无条件的相处方式(无条件教养)
给孩子的爱不因孩子行为的好坏有所区别,能体谅孩子的心情。
在育儿时若采取「无条件的相处方式(无条件教养)」,表示无论孩子的行为好坏如何,给孩子的爱都一样。大人不控制孩子,而是考虑他们的心情,认真面对孩子会做出这种行为的原因。
与此相比,「有条件的相处方式(有条件教养)」是只在孩子按照大人心意行动时才给他们爱,当孩子未符合期待时,大人就把爱收回。
我想应该也有许多人认为:「才不会有这种事,父母总是爱着孩子,正因如此才会责骂或称赞,那是为了孩子好。」这话也确实没错。可是,幼小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情变化很敏感。因此,如果父母重复以爱为诱饵的相处方式,会让孩子得到称赞时感觉到被爱;而不这么做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爱他了。在教养之中,重点不在于大人有「我爱着孩子」的自我认同,重要的是接受爱的那一方,也就是孩子实际上的感觉如何。
孩子总是渴望父母的爱。因此,他们会为了得到爱,去做能得到父母欢心的行为,也为了得到更多爱,行为上处处看父母的脸色。
被收回爱的孩子们
「把爱收回」,具体来说是指怎样的情况呢?
例如,假设你和女儿约好每天晚上要念绘本给她听。可是今天她却在睡前闹脾气:「我不想换衣服!」而你还有小婴儿要照顾,面对讲什么都不听的女儿,让你非常烦躁。于是你判断女儿「不乖」,因为她不按照你的期望做,于是失去一起读绘本的权利了。为了处罚她,你因此取消亲子共读绘本时间。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剥夺陪伴的时间是收回爱的表现。若反复这种以爱为诱饵的有条件相处方式,孩子就会开始认为「我如果不照父母的想法做,他们就不爱我了」。
相反的,无条件的相处方式则是在女儿闹脾气以后,仍旧一如往常一起共读绘本。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于共读绘本的之前或之后,和孩子讨论刚才发生的事,或是用本书第一○八页介绍的「我讯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也就是说,透过维持一如往常的对待方式,我们就能做到「不以爱为诱饵」,让孩子知道,纵使他的行为不符父母的期待,我们依旧爱他。
是否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无条件和有条件的教养,两者决定性的差异之一,那就是能否以整体面来看孩子。
「无条件教养」首先会先思考孩子想法或行为的原因,然后再一起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当然大人也有必须引导孩子拉他们一把的时候,只是过程中仍须信任孩子,唯有尊重他们也是能做到很多事的独立个体,才能办得到。
另一方面,有条件教养是只凭行为做判断,因此不去思考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行为,只凭表面上的行为指责他的错误,若孩子不符父母的期待就给予惩罚。
父母之所以会这样对待孩子,是因为对小孩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一个人什么都不会,必须由父母判断」、「还不值得信任」。
给孩子的爱是「不期望回报的礼物」
另一项很大的区别是,父母本身如何看待父母的爱。
无条件教养,意味着父母的爱是「不期望回报的礼物」。另一方面,有条件教养则认为「孩子必须做好事」才能获得父母的爱。因此,孩子乖巧就能得到爱,不乖的话就不给孩子爱,并处罚他。
当我们只拘泥于表面上的行为,就会忘记要去看孩子的本质, 仅以称赞或处罚的观点来看待孩子。若能试着超脱行为来看待孩子, 就能看到一个幼小的人类正在痛苦挣扎,需要我们的帮助。
─瑞贝卡.因斯(Rebecca Eanes)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0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