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气不理你怎么办,这个孩子总是这样没有任何原因就对着大家发脾气

孩子闹脾气,你总置之不理李仪婷:缺乏情绪教育的父母,看不见孩子的孤单内在兼具三宝妈、小说家、亲子教养畅销作家等多重身分的李仪婷,上一本著作《萨提尔的亲子对话》在博客来2020年亲子教养畅销排行榜TOP1,近日又推出新书《萨提尔的亲子情绪课》,聚焦于如何以萨提尔对话模式,陪伴孩子走过情绪风暴,深受读者好评。新书之所以聚焦在「情绪」,李仪婷说,是因为过往从来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情绪。

孩子生气不理你怎么办,这个孩子总是这样没有任何原因就对着大家发脾气

孩子闹脾气,你总置之不理李仪婷:缺乏情绪教育的父母,看不见孩子的孤单内在

兼具三宝妈、小说家、亲子教养畅销作家等多重身分的李仪婷,上一本著作《萨提尔的亲子对话》在博客来2020年亲子教养畅销排行榜TOP1,近日又推出新书《萨提尔的亲子情绪课》,聚焦于如何以萨提尔对话模式,陪伴孩子走过情绪风暴,深受读者好评。

新书之所以聚焦在「情绪」,李仪婷说,是因为过往从来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情绪。传统教育是孩子哭了,大人总是叫孩子别哭;受伤了,大人也总说没关系;东西弄丢了,也要孩子不要在乎;受到委屈了,也总是安抚孩子没关系……但其实,这后面都有情绪,孩子会痛、会伤心、会难过,但大人总以一句「没关系」,轻易的带过。

孩子的情绪如吹气球,不处理总有天会爆炸

「大人安慰的,只是最表层的状况,久而久之就成为敷衍的惯性,他们只想赶快解决孩子哭闹的问题,然而在下面有个黑暗的洞穴,大人进不去,也看不到,孩子自己一个人被困在洞穴里,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怎么了,」李仪婷说,常看到很多孩子,甚至大人在生气,自己却没有觉知,「你跟他说『你不要生气』的时候,他可能会说『我没有在生气,我只是大声一点』。」

过去没有人教我们如何接近情绪,如今孩子有情绪了,我们也不会靠近,但即便不碰,它还是一直存在的,就如同吹气球一样,总有一天会爆炸,「这也让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内在很孤单,父母都觉得他很乖、很正常,因为父母只看表面,从未接近其内在,而那个孤单,是会膨胀的,不知何时会引发严重后果。」

李仪婷直言,如果有一个人曾经坐在孩子旁边,告诉他:「我知道你很孤单,我陪你。」那么孩子便能面对自己的情绪,更能理清自己感受,也更能接纳情绪带来的起伏,一切就会好转。

「陪跑界谐星」五步骤,陪孩子走过情绪风暴

新书中,李仪婷提出了陪伴孩子走过情绪风暴的五个步骤「陪跑界谐星」:「真诚『陪』伴、让问题『跑』一会儿、划定『界』线、目标『协』商、用『心』欣赏」。

她并以二女儿川川的事件说明了这五步骤的运用。有次,李仪婷的先生许荣哲原本答应让川川上台讲故事、也承诺事后会有礼物,但因为川川只练习过一次,准备不足,许荣哲就不让她上台,只有大女儿三三上台讲了故事,并且得到礼物。川川很生气,不断的边踢椅子、边抱怨。

「在孩子情绪高张时,我不会介入更不会进行对话,因为孩子的情绪已经淹没她的理智,此刻介入只会让孩子更愤怒,情绪的怒火便会叠加,只有等她稍微冷静后、比较平缓后,我才会介入对话,引导孩子,」李仪婷提醒。

一开始她说:「孩子,我知道没有上台、没有礼物,你很难过,因为你明明有努力,对吗」川川说:「对。」

她又说:「孩子,没有礼物确实会让人很难过,你可以表达你的生气与难过,但这跟踢椅子是两件事,你踢椅子,我没有办法接受,所以请你用别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情绪。」这就是陪伴孩子,让问题跑一会儿,冷静一点之后,界规就要出现了;不能踢椅子的规范下来之后,再来协商办法,讨论出「以后有认真准备上台,就有礼物」,最后再真诚欣赏孩子的努力。李仪婷强调,这是一个进程,得慢慢来。

情绪并不可怕,反而会衍生出无穷资源

常有人误解,允许孩子有情绪,就等于溺爱,李仪婷澄清,这是两回事,以她自身为例,在家中还是有行为规范的,「我常跟孩子说,生气很好,你可以生气,但你如果在生气时、揍了别人,那就不对了,这会伤害到他人,跟你表达情绪是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有情绪,也不能破坏规范。」

「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认识它,」李仪婷强调,情绪与我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种保护机制,除了要学会与情绪共处,她更希望大家去看的是:孩子有情绪,是件好事,因为从情绪中衍生出来的资源,太多了。

比方说,孩子上台前会紧张,那个紧张就是一种动力,「那个紧张代表,我是想上台的、我是愿意努力的,情绪是能转换成力量的。」但通常大人只会说「你不要紧张」,只求表面圆滑,不知如何去接近孩子内心的紧张情绪。

李仪婷说,唯有父母都认得情绪了,带孩子去接近情绪,孩子明白紧张、悲伤、生气等等,都是正常的,才能转化情绪的力量。

没时间、没心情运用萨提尔对话那就找时间

李仪婷浸润在萨提尔精神中已八年,她提出的「听核心」对话模式(倾听、核对、用心欣赏),影响了许多有心的父母,而大家想在生活中优化亲子对话,最常碰见的问题,是「没时间、没心情」与「旁人不理解、甚至不支持」。

第一个问题,常「好发」于送孩子上学时。李仪婷分享,有一位孩子,每天起床总是闹脾气,那位妈妈虽然学过萨提尔,但自己也怕上班迟到,在蜡烛两头烧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跟孩子好好说话。

对此,李仪婷回应,如果孩子每天起床都要吵,那大人何不预留时间来陪伴孩子、让他吵早点睡、早点起床,也是个招。

还可以跟孩子沟通说:「每天送你去学校时,你都不开心,妈妈也会担心,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你呢」在事前就先约定好「陪孩子走过情绪的方法」,当下也再提醒他,例如说:「我们之前有约定好,你生气时,我就握握你的手、或抱抱你,那我现在要来抱抱你啰!」

如果效果不优,那就找时间,再约定一次,例如可以说:「上次我们约好用抱抱的,但抱抱没有用耶,那下一次你心情不好,我应该用什么方法」李仪婷强调,情况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好,但大人可以多用方法来尝试。

假若真的在很紧急的情况下,李仪婷建议,就放开时间的束缚吧! 「爸爸妈妈永远都被时间打压,一直焦虑着『要迟到了』,但偶尔一次迟到,换来一场好的对话、一个重要的陪伴,会值得的。」

别总想着改变别人,改变自己、旁人自会跟上

只有一位大人愿意学习、改变,其他人如配偶、公婆等都不理解、甚至不支持,也是常见问题。李仪婷直言,练习把萨提尔的精神运用到家庭的应对模式中,重点不是改变任何人,而是改变自己;这份改变,能够稳住自己的内在、能接住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情绪,也能够带来示范的效果。

「我们在对话的领域中,如果是为了『解决问题』,那等于是要『说服别人认同你』,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冰山的图层中,有一层叫做『观点』,观点就代表『生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一直秉持的信念,说服他人的过程,就等于是把他的生命给搅烂了、否定了他这个人。」

所以,如果是带着说服、解决问题而来的对话,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李仪婷说,不妨把对话的目的,设为「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关系」,而不是为了要改变谁。

以她自己为例,八年前刚学习萨提尔时,也想改变个性直接、甚至有时很火爆的许荣哲,后来发现不可行之后,就放下了这个念头。 「直到去年,我才明显感觉到我先生改变了,但在这过程中,我早已不再试图改变他,我只是做好我自己,以稳定的方式来带领孩子,当先生看到我这样带领孩子是有用的,先生自然会好奇,也就因此有了想学的欲望。所以只要一个人改变,旁边的人都会有感觉的,也会慢慢的用比较好的方式来回应我们。」

教育教养之路,有苦有乐,李仪婷喜欢看一件事情的多面向,孩子在大人眼中的每一个「负向行为」,底下都有一个「正向价值」,而要看见这个价值,大人得放下原本习惯的高姿态,用「蹲伏」的姿态、用更适合的视角来看孩子,就能看见许多纯真、美好与可能。

图片提供:李崇树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