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有效成长的「逻辑后果」孩子上学迟到让他受校规处分,不要边骂却又边帮他向老师求饶

帮助孩子有效成长的「逻辑后果」:孩子上学迟到让他受校规处分,不要边骂却又边帮他向老师求饶「逻辑后果」:另一个让孩子自我学习的好工具大家好,我是未来亲子学习平台的德龄,每周五在【1号课堂】,和你分享家长最关心的热门话题。阿德勒的正

帮助孩子有效成长的「逻辑后果」孩子上学迟到让他受校规处分,不要边骂却又边帮他向老师求饶

帮助孩子有效成长的「逻辑后果」:孩子上学迟到让他受校规处分,不要边骂却又边帮他向老师求饶

逻辑后果」:另一个让孩子自我学习的好工具

大家好,我是未来亲子学习平台的德龄,每周五在【1号课堂】,和你分享家长最关心的热门话题。

阿德勒的正向教养法中主张,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先别介入,也别急着处罚,请让孩子从经验中学习,这就是「行为后果」的教育方式。上礼拜节目中,介绍了「行为后果」的其中一个管教方式,也就是「自然后果」,今天节目要来谈谈另一个重要管教方式–「逻辑后果」。

跟「自然后果」不同,「逻辑后果」是藉由人为介入,让孩子承受自己行为的后果,通常是指父母加诸于孩子的行为,例如:孩子乱画书桌或打翻牛奶,相关的后果,就是要求他清理干净。

运用在实务上,「惩罚」、「自然后果」以及「逻辑后果」,这三者对孩子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呢?

建中辅导主任鲍顺聪说,「惩罚」是上对下的关系,其预设是「feel bad, do good.」;而自然后果、逻辑后果的预设则是强调「feel good, do good.」。他强调,逻辑后果必须与孩子犯的错有关连性,比方说孩子上学迟到,你却叫他不准吃饭,「迟到」和「不准吃饭」这两者没有任何关连,父母的处分就变成惩罚。

另外,对话如果带着指责,像是「你怎么那么笨」、「连牛奶都倒不好」,说出这一类的话,也会使逻辑后果变成惩罚。

逻辑后果的4R条件

简.尼尔森(Jane Nelsen)在《温和且坚定的正向教养》这本书中指出,逻辑后果有四个R条件,这四个条件分别是:

1.相关(Related):行为和后果之间要有关连性。

2.尊重(Respectful):不要带有责备、羞辱的意思,或是故意让对方感觉难受。

3.合理(Reasonable):最后的结果对大人或小孩来说,都是合理的。

4.事前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先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某种行为的话,会有什么后果,或是大人会如何处理。

理清谁是问题的主人

阿德勒主张,要和孩子「理清谁是问题的主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以父母头痛的上学迟到来说,迟到究竟是小孩的问题?还是爸妈的问题?高师大教育系教授杨瑞珠表示,只要想清楚「这件事的最终结果会影响谁?」,以及「谁该负起这件事的责任?」就能清楚判断,这到底是谁该面对的问题。

以孩子上学迟到的例子来说,他必须自己去学校面对结果,这是社会运作的逻辑后果。杨瑞珠提醒爸妈,不要帮孩子负起他该负的责任,爸妈只需要尊重鼓励孩子、协助他做选择、解决问题。

不过要注意,很多父母都认为大人经验丰富,是指导者,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一旦孩子不服气,问题就会失焦。因此在教养过程中,父母应该避免跟孩子权力斗争,争论到底谁才是老大。

《不教养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认为,「孩子的能力比父母以为的更好,孩子在更小的时候就可以独力完成很多事了,但父母却硬要代替孩子扛下责任,导致孩子永远学不会独立。其实,父母只要静静观察就好。」

但这并非叫父母从此不闻不问、袖手旁观,而是要运用方法,将孩子面临的问题,转换成亲子共同的课题。例如孩子不读书的时候,父母可以这样说:「最近很少看你读书,我们可以谈谈吗?」

岸见一郎指出,「很多父母都会以『为了你好』为理由,硬要介入孩子的问题,然而唯有在亲子关系平等,课题区分明确的前提下,父母才可能帮得上忙。」

连续两个礼拜,我们花了两集的内容,介绍正向教养法中的「行为后果」,就是希望父母尽量不要用处罚的方式,企图控制孩子的偏差行为;而是改由引导孩子,让他了解自己的行为会造

成什么结果,借此学习独立和自我负责。一开始虽然比较辛苦,但请家长们不要放弃,假以时日,一定能看到孩子的改变。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2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