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题的『长效药』近年来,校园越来越重视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成因,于是我常常以专业人员的角色进入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在学校实际接触学生的这几年下来,我发现好多小朋友的行为、言语,不太像是在他这个年龄会有的表现。比如,有的孩子
近年来,校园越来越重视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成因,于是我常常以专业人员的角色进入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在学校实际接触学生的这几年下来,我发现好多小朋友的行为、言语,不太像是在他这个年龄会有的表现。
比如,有的孩子在班上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情便与师长恶言相向,并且脏话成串,攻击同学、破坏物品,有的孩子则是几乎偷遍了整个学年的物品,一逮到机会就不告而取,造成校方或其他孩子的困扰,也连带影响了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与生活适应。
当和社工师、辅导老师们一同回顾孩子问题的起因、详细的检视家庭状态,或是接触家长后,我们才慢慢对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开始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与了解。简单来说,孩子在学校的问题言行,大多是一种『家族图腾』的延伸。这种图腾往往来自于孩子对大人的观察与模仿、或是因为孩子的基本心理或生理需求无法获得满足,而被迫发展出替代的因应方式来补偿自己,因此有的孩子小小年纪透过模仿而谩骂五字经、六字经,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的默许而开始拒绝学习,有的孩子则是因为爸爸妈妈疏于照顾,导致心理缺乏安全感而出现各式各样的适应困难。
孩子在学校出了状况,家长收到通知、到了学校或孩子回到家里,大人心急了,就责骂孩子、骂不够继续打,对小朋友来说,这无异又是一种家庭图腾的再现与模仿,问题也无法解决。时间一久,家长光听到学校来电就有压力,演变到后来,学校的电话能不接就不接。因此打骂无效、问题依旧,家长最后只能无奈地两手一摊、宣布放弃。导师和家长彼此无法良好沟通的状况下,对孩子的问题也就更难全面性的深入处理。
我相信不论是教育现场的每一个专业人员,或是辛苦持家的父母亲,都希望孩子的问题能有一种专属的特效药,吃下去后,马上药到病除。然而可惜的是,依据我们的经验,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特效药并不存在。但好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还有长效药可供选择。
长效药;也就是需要大人长时间投入才会看到效果的心药,尽管慢,但效果也能维持最久,其中一种长效药的类型,叫做『楷模』。『楷模』指的是孩子效仿学习的对象,对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他们世界里的第一个楷模,就是爸爸妈妈,因此,透过观察、模仿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成为孩子面对世界的第一套行为准则。
遗憾的是,我们大人常用来教养孩子的器官是嘴巴,却忘记了孩子的眼睛长在耳朵前面。很多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孩子不仅只是听,他也在观察,并且会把耳朵跟眼睛得到的讯息交叉比对,一旦这两者的讯息有落差,孩子就会依据观察到的结果直接模仿,因为观察到行为最直接也最真实。
我很欣赏我一位朋友和我分享她教养孩子的观念跟做法,她为了向孩子示范不养成依赖网络的习惯,把自己多年来每天玩的线上游戏全部停掉,我问她原因,我始终记得她对我这么说:
『大人应该把自己当作教材,作为孩子的榜样,你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你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