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只会造成子女怨怼你的错误管教随着时代变迁,新闻媒体快速传播,许多从前颠扑不破的圣哲嘉言也逐渐需要重新定义。最近「情绪勒索」的话题引起广乏讨论,大意是说有些人无法为自己负面情绪负责,而以威胁利诱企图掌控对方,迫使对方顺从达到自己目的。伴侣、亲子、职场中这种情形司空见惯,不但很少引起重视,
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只会造成子女怨怼你的错误管教
随着时代变迁,新闻媒体快速传播,许多从前颠扑不破的圣哲嘉言也逐渐需要重新定义。最近「情绪勒索」的话题引起广乏讨论,大意是说有些人无法为自己负面情绪负责,而以威胁利诱企图掌控对方,迫使对方顺从达到自己目的。伴侣、亲子、职场中这种情形司空见惯,不但很少引起重视,有些被勒索者还误以为那叫做「爱」,违背了勒索者不合情理的意愿甚至还会良心不安而产生罪恶感。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件往事,让我再一次审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的时代内涵。 因为写了「梦想力」这本书,所以清大学生组织AISEC邀请我为他们做了一场45分钟的演讲。星期天的晚上,一百多名年轻学生聚精会神听完三位讲者演说之后陆续散去。一位五十开外父亲拉着两个大男生在大堂外急急拦住我,请我打消孩子们的荒唐念头。 父亲的朋友是曾经来住过的客人,听了建议特别今天拨冗带着两位清华大一和大三的儿子来听我演讲,希望我能单独和他们谈谈,改变两个儿子「不可思议」的错误决定。气急败坏的父亲叨念着拉拔一对儿子长大的辛苦,好不容易分别考进了人人羡慕的大学和热门系所,老大还读到了大三,眼见人生胜券在握,瞿料兄弟俩最近竟然都想转到冷门学系,只因为「兴趣不合」。 父亲继续忿忿说着自己付出的心血,指引孩子就读的学校系所都是未来金饭碗保证,强调兴趣不能当饭吃,而且「小孩子」哪知道自己的兴趣,还不是跟着时髦赶流行…,劈哩叭拉说个不停时,两个一百八十公分上下的大男孩紧抿着嘴巴不发一语,脸色忽青忽紫强忍着复杂情绪。 趁着停顿空档,我问兄弟二人「父亲曾经听完你们想要转系的想法吗?」,两个人都摇摇头异口同声「爸爸不让我们讲完就已经大发雷霆了」。回头看了看父亲,中年人一脸尴尬说「小孩子闹情绪有什么好听的,我也是为了他们前途着想才阻止他们胡说八道」。 忘了那天跟父亲谈的详细内容,但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我对父亲说「好好并且认真听他们说完,再决定怎么做吧!」。夜色中两个兄弟同时抬手擦拭眼角溢出的泪水,父亲则欲言又止忽然沉默下来。 我将父亲拉到一旁告诉他我的想法,孩子的意见也许不成熟,但网络时代我们用过去的经验指导他们的未来风险更高,亲子一场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彼此珍惜;无论年轻人坚持自己选择之后的人生是好是坏,至少他们比较愿意承担不致怪罪父母;「未来」好坏的变数很多,如何让孩子愿意持续与双亲分享请益,共同经历成功失败的旅程,绝对比今天强迫他们顺从己意而从此陷入紧张关系要强得多。 父亲似乎有点讶异我这年龄相仿的长辈竟然没和他站在一边,但谈过之后也若有所思的带着两个儿子离去。无独有偶,那晚还有一位大三男生在我下台之后悄悄掩至身边焦虑的问「我想转系,但家人反对,我该怎么办?」,正在聆听下一位讲者的我只能点到为止,约好散会再谈,之后却不见踪影。第二天清晨我赤脚跑步到成功湖畔,看到一位年轻人伫立沉思,好奇攀谈并略谈昨晚演讲内容之后,素昧生平的大男生竟然眼睛泛泪,表示也因家人不谅解而蹉跎延误,终至今年即将毕业而悔之已晚。
我不知道后来这几位年轻人选择了屈服或是得到了自由,但那几幅画面多年来挥之不去。很多古老的观念我们不明究理的传承下来,然后不知所以的贯彻下去,当结果与想象不同弄得两败俱伤,我们颓丧苦恼不知做错了什么,又茫然彷徨不知如何收拾残局? 其实,圣哲嘉言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没有与时俱进,随着时代调整实践的方法。比如说从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是叙述大多数父母爱护子女的心境,并非包括不合时宜的管教方式;而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更不能翻转错误管教造成子女怨怼的事实。 那么,在今天这个多元价值观念纷歧的时代该怎么管教(15岁以后我建议用 “陪伴”两字)孩子呢? 从小,应鼓励孩子用心探索,满足好奇,凡事动手亲做累积经验,容许孩子犯错;鼓励他们大量阅读,融合别人智慧形塑自己观念。我的孩子二十几岁了,他们并不特别出类拔萃,但一路走来互相学习成长,遇问题第一个想到求教的对象就是他们双亲,因此亲子间彼此了解拥有浓浓的感情。 相对于听从父母而生活郁闷,或愤而不从的亲子关系,你想选择哪一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2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