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度沉迷某物,该担心吗?沉迷,是某些自闭症的特质我们经常听到的自闭症特质,是孩子对某些特定事物强烈沉迷。比如对某书的执爱、滔滔不绝没日没月的讨论、对某物的倾心、时时勤拂拭年年添新血的收集…孩子不管有没有自闭症,对事物过度沉迷,都会让父母有些担心,长久下来,会不会狭窄了孩子的视野…前些日子,就有父母问了我这个
我们经常听到的自闭症特质, 是孩子对某些特定事物强烈沉迷。比如对某书的执爱、滔滔不绝没日没月的讨论、对某物的倾心、时时勤拂拭年年添新血的收集…孩子不管有没有自闭症,对事物过度沉迷,都会让父母有些担心,长久下来,会不会狭窄了孩子的视野…
前些日子, 就有父母问了我这个问题,几经思考,决定用简单的条列法分享我的答案
问:孩子喜欢看西游记, 非常迷恋, 经常将书中人物视为实际存在,应禁止或引导?如何引导?若使用书中不恰当语言, 如何解决?
答: 以”给予限制”及”进行引导”(这两个方法)同时并用, 我想是顾及到孩子与大人双方的介入态度。
但是将虚构人物视为实际存在,则应视孩子年龄决定处理方式, 通常, 年龄越大, 越应说明虚拟人物与现实环境的不同。
至于不恰当语言,则应引导孩子以适当语言表达,他可能是依自己对该不当语言的了解而使用, 因此并不明白如何以一般的日常话语叙述遇到的情况。
了解沉迷对孩子的功能,才能正确引导
「沉迷于某物」的这项行为, 对孩子有其不可抹灭的功用, 理由是:
1. 给孩子快乐, 以及从事某事的投入感。
2.隔除外界, 帮助孩子应付环境中遭遇到的压力及焦虑。
3.藉由对某物的投入, 降低让自身不适的感官知觉收入。
4.可能有重复行为的功用(比如看书时摇晃,甩手…等等)。
改善沉迷,我们可依下列十点进行介入:
1.帮助孩子建立面对改变时的策略
比如自我稳定的技巧,放松心情的方法…等, 因此他不用在紧张时用沉浸于特定兴趣的方式 来阻挡外界变化。
2.帮助孩子发展出其他替代活动
特别是对年龄小的孩子, 替代活动需与原本活动有同样的功能,及某种程度的同质性。
3.及早介入
对一些较不适合在青少年或大人身上看到的沉迷或兴趣, 越早进行介入,成果越好。
4.事前(预先)计划一天的行程
切记, 将高度兴趣物(ex:阅读西游记)排入行程, 孩子可以借此逐渐学到:建立日程表、前后移动行程表项目,以及视情况做改变调整等重要技巧。
这个方法也可以降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减少焦虑,增加期待。
5.发展自我稳定的技巧
使孩子能在稳定的状况下,自在的融入不同活动中。
6.给予限制
对高度兴趣物设立规则,渐渐降低它影响孩子生活的程度,比方说,可搭配2、4两点,在「排定阅读时间」及「增加新活动」的调整中,逐渐让孩子接触其他事物。
7.了解沉迷性质的事物对孩子的帮助(功能)
比如,自闭特质的孩子可能是在不喜欢外界环境,或意图阻隔某感觉输入的情况下,从事具沉迷性质的活动,而在了解某行为的功能后,照护者即可较有方向的采行不同的对策。
8.给予视觉支持
同样的,可搭配替代活动及行程表, 对「新活动的进行方式」,以及「不同的行程改变」提供辅助。
9.以吸引力高的兴趣物(ex:阅读西游记, 使用书中语言)作为媒介, 深化孩子的人际关系并拓展类似兴趣。
例如, 寻找其他架构类似的故事, 或与喜爱书籍同背景(同时期)的真实历史等, 让孩子阅读;或为孩子报名说故事比赛、主题相关的益智问答比赛,来增加沉迷物的功能性。 10.寻找合适的小团体
努力培养孩子的社交技巧, 聊天主题, 使他的语言框架不致于仅仅局限在自己高度关注的事物(西游记)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2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