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教养四大支柱降低外界压力如果孩子出现「被淹没」反应,我们应该很清楚是什么原因触发了这些古怪行为:外界给孩子太多压力,没有足够的休息或安静时间让他们发展复原力。有四个方法可以立刻为孩子减轻压力,避免反抗和被淹没的反应。1.平衡、简化孩子物品数量(例如:书本、玩具和
简单教养四大支柱
降低外界压力
如果孩子出现「被淹没」反应,我们应该很清楚是什么原因触发了这些古怪行为:外界给孩子太多压力,没有足够的休息或安静时间让他们发展复原力。有四个方法可以立刻为孩子减轻压力,避免反抗和被淹没的反应。
1.平衡、简化孩子物品数量(例如:书本、玩具和衣物)。 2.强化生活的节奏和规律。 3.平衡、简化行程数量。 4.过滤成人对话。
简化物品数量
降低压力的最佳起点是清掉杂物,减少孩子房间和家中的书本、玩具、衣物和其他无关紧要的东西。许多父母执行后表示:减少杂物之后,孩子的行为就改善了。
仔细想想,当孩子拥有的东西变少,心理和情绪会有什么改变,就会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当孩子的东西变少,就会觉得拥有的物品更宝贵;跟别的小孩一起玩时,也会学着分享仅有的物品。
因为东西有限,所有物品都可以发挥最大效益。此时,会促使孩子负责刺激协调合作的大脑系统发展,这些系统对情绪处理和行为非常重要,也跟心理健康、社交协调和同理心的发展有关。
采取简化方式的父母说:「减少家中物品时,三个孩子更少吵架了。这不是很奇怪吗?」原本觉得会得到反效果,但事实上,能玩的东西变少,孩子就得增加合作机会。
家中物品太多,孩子就会在玩具或电子产品间不停切换,而这种行为会刺激扁桃腺、启动原始的「反击、退缩」反应,也比较无法发展有创意的健全互动,减少后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学习玩具的多种玩法需要用到跟社交合作有关的大脑区域。简化孩子环境这种正面性的改变,或许看似如魔法般神奇,但是却是非常基础的改变。
鼓励孩子用协调的方式玩乐,父母就不需要常常调停纷争。
规律感和可预测性
孩子容易发作的时间通常是早上下车时、放学后写作业时、上床前洗澡、刷牙这种例行公事时。如果父母敏锐观察,就能感觉到这些激烈情况即将发生,并做好准备。
建立节奏感,综合小细节和教养蓝图。教养蓝图是固定时间做同一件事,周末可以宽松一点,但要按时执行,弹性并不大。
同时也要兼顾小细节,例如肥皂放在同一个地方,牙刷和牙膏用同样的方式摆放,毛巾的折法也一样。如果年纪较大的孩子已经会自己准备要带去学校的午餐,可以增加每天在厨房同一个地方制作三明治、使用同一个砧板、用几乎相同方式摆放食物这些规律。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太无聊、太公式化。难道不能有创意和随兴一点吗? (弦外之音是:混乱)
有位妈妈说她来自死板无聊的规律家庭,我可以理解她不想对自己的小孩实施这种方式,但是规律感和公式化有很大的差异。
公式化是冰冷的重复,通常在父母做家事的时候叫孩子走开,这样会切断孩子跟家庭生活的流畅感;规律感则是温馨、好玩的,而且能增进孩子跟家人的感情,父母通常默默关注孩子。
当父母跟孩子一起做事、共度这一天、边谈天说笑边增进感情,会充满规律感。这样做事时,工作就变得次要了。
如果已尽力要让生活有规律,但还是觉得有点忙乱,可以试试规律所附带的策略:可预测性。
教养蓝图要帮孩子对隔天即将发生的事有概念,有些父母会在晚上跟孩子一起坐下,把隔天的行程快速说一遍。记得不要讲得太过详细,给孩子留一点想象空间。
有些父母会在睡前给小孩重点提示;有些父母只是和孩子讨论当天遇到的「玫瑰和刺」,还有预期隔天可能会碰哪些「玫瑰和刺」。 (「玫瑰」代表快乐的事,「刺」代表难处理的事。)
如果决定要采用预览方式,特别注意孩子常卡住的点。可以简单做个计划,看要怎么应付隔天会遇到的难题。通常只要能想象和认知到会有这些艰难就够了,这样能给孩子有人能共同分担的感觉。
运用小细节是把要做的事拆成几个步骤:「托比,待会儿就要上楼去睡觉了,等我把碗盘收好就会上去。」这就是对孩子预告即将要发生的事,而不是突然跑过去,把他带上楼。
这种可预测、有规律感的生活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会减少很多棘手的教养状况。
避免安排过多行程
孩子需要时间处理、消化周遭发生的事。正如休息对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社交,玩乐对幼儿很重要。
不要把孩子的程排得满满的,应该要拥抱「无聊」,因为无聊是创意之母。
当孩子觉得无聊,不必马上找事情让他做。事实上,马上找新的活动排解无聊,就是在增加孩子反抗机会。
许多父母担心,如果孩子无所事事就会调皮捣蛋,所以认为忙碌的行程可以避免产生问题。三个小孩的妈妈在参加工作坊三个月后,写信给我: 第三个孩子的到来促使我参加你的工作坊。我知道自己必须改变,我已经搞砸两次,不想再搞砸了。后来,我减少了老大老二的活动,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似乎不太介意。现在,孩子爱死这样了。最重要的是,我有时间待在家里,不用为了陪他们玩做太多事、可以稍微喘一口气。孩子开始玩自己创造的各种好玩小游戏,尤其老大还在院子里建了几座堡垒。我们现在更亲近、更像一家人了,也减少了许多争吵和火爆场面。我依然得克制自己不去报名一大堆活动,因为别的父母似乎都这么做,这让我觉得很内疚。但只要想到去年的情况,就觉得现在这样很好。
这位妈妈发现了关键:越想从孩子的生活抽身(安排很多活动,让他们多跟别人在一起),孩子就越想把她拉回来。孩子知道,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行动表现,挑战她的权威。
妈妈发现孩子不是故意不听话,而是想跟她更亲近。她鼓起勇气与众不同,其他父母都为孩子安排超多行程,她却允许小孩有休息时间,甚至是无聊的时间。
当身旁的孩子抱怨无聊时,我们该怎么做?忍住替他们找事做的冲动,让孩子自己解决这个难题,在全新的独处时间找事做。
孩子透过玩乐消化外在世界给予的忙碌压力。如果给孩子玩乐的空间和很多休息时间,教养问题自然会减少很多。给孩子规律感、消化的时间、很多休息时间和玩乐时间,他们会找到自我,也不需要透过搞怪来博取大人的注意力。
越是放慢孩子的生活步调,将规律感和可预测性带进每一天,就能让孩子发展出内在的力量和自信,也更不需要经常管教了。
过滤成人的谈话和资讯
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讨论成人议题时,基本上是把孩子提升到跟父母同样的层次,容易失去父母的威严。
如果拉开成人世界的帘幕,露出自己的弱点,孩子难免会没有安全感。许多主张平等主义的父母太早跟孩子分享太多事,但是,这些父母却没想到,孩子的身心尚无法处理过多资讯,反而会侵害他们的安全感。这样不但没能培养出具世界观的公民,反而产生紧张、焦虑和压力过大的小孩。
在孩子面前说任何事之前,问问自己这四个重要的问题:这样做仁慈吗?有必要吗?是事实吗?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吗?除非答案都是肯定的,否则不要说。
平衡、简化孩子的生活是盛装简单教养经的容器。缺少这个容器,父母为孩子所做的努力都会像在装满液体的杯子里添加东西,绝对会溢出来。
太多资讯、太过快速、太色情、太早承受都会造成这种情况,而这些却已经成为常态。
放慢家庭生活的步调,就能为孩子消化装进杯子里的日常事务,借此得到滋养。平衡孩子的生活,为新的体验挪出空间,孩子就更能遵守父母设定的规矩。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