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交朋友好吗?有时候,在努力认清事情的本质之前,我得缓一缓,先争取一点时间认清自己。一早,妹妹在收书包时,高兴地拿一张集点卡给我看,「我今天如果和杨××玩,她就会再给我盖章。快集满了,可以换礼物了!」我愣了一下,直觉地皱了皱眉,脑袋飞快闪过「一起玩→集点→换礼物」的流程。这在一般的行为学习或班级经营里很常见,目的是透过酬赏的过程,增强某
这样交朋友好吗?
有时候,在努力认清事情的本质之前,我得缓一缓,先争取一点时间认清自己。
一早,妹妹在收书包时,高兴地拿一张集点卡给我看,「我今天如果和杨××玩,她就会再给我盖章。快集满了,可以换礼物了!」
我愣了一下,直觉地皱了皱眉,脑袋飞快闪过「一起玩→集点→换礼物」的流程。这在一般的行为学习或班级经营里很常见,目的是透过酬赏的过程,增强某种行为。但在交朋友这件事上,这样处理,是好的吗?
我心里有点纳闷,也有点不安,妈妈焦虑的小宇宙开始运转。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学到错误的价值观,误以为友情可以用这样的方式交换。或者,因为这错误的价值观,误以为日后只要想满足物质的欲望,都可以用真实的情感价值来交换。
还没想清楚,但还是先说点什么吧。
「你们可以换什么礼物?」我问。
「就是铅笔或橡皮擦啊!而且如果集满五张都不换,杨××说可以换更大的礼物,可能是玩具!」妹妹说。
哇!连延宕满足的概念都包含在内了,这么完整的操作……不是才幼儿园而已吗? !
我的小宇宙继续飞速转动,眉头皱得更深了,忍不住说:「妹,妈妈有说过,除非是同学的爸妈拿给你,不然不能收同学的礼物吧?」
妹妹原来是很开心地分享,却被我投以不友善的神色,加上制止的语气,她有点委屈,嘴里嘟囔着:「又没关系。早知道就不要跟妈妈讲了。」
身旁的老三也出来打圆场,「没关系,没关系!放轻松,放轻松!」
我笑了出来,这又是从哪里学来的?
这一笑,中断了我心里纠结的小宇宙,也让那个「是非」二分的僵持松快了不少。
送孩子们上学的路上,没再继续讨论。我只对妹妹说:「好吧,我知道集点是你们的游戏,游戏没什么不对,你们喜欢玩,就玩吧!妈妈只是觉得哪里怪怪的,可是脑袋打结了,想不清楚。如果我想清楚了,会告诉你。」
我卡在自己的担心里了
我是怎么了?脑袋里鬼打墙地转着,总觉得这样好像不太对,但又不想太过干预。
上班时,我告诉其他心理师,她们问我:「你在担心什么?」
我笑了,「大概是……当妈妈的太容易绕在自己的幻想中了。我知道我的女儿不是那种需要用礼物换取友谊的人,我理解她的良善、正直,也知道那只是个游戏。但总会担心如果对这件事不踩一下立场,也会成为一种价值观的输入。」
一位心理师笑着说:「有那么严重吗?这比较像孩子们的角色扮演游戏吧!像是爸爸、妈妈对小孩,或是老师对学生的集点活动。跟医生游戏或其他的角色扮演也没什么不同。」
我愣了一下……呃,也是喔!
想想,早上,我好像还没细问他们那些礼物是从哪里来的,还有送礼物的角色是不是轮流扮演。这些问题都不清楚,我就先入为主地觉得这是一种利益交换。
脑袋顿时像灯泡被点亮一般,整个清楚许多。
「安下心来吧!我是否如自己以为的那么理解孩子?或者,其实我理解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孩子?」我对自己说。
「停、看、听」,认清事情的本质
看来,想要认清问题的本质和实际面,终究无法速成。我想,如果要整理出一个提醒自己的过程,还是避不开这三个步骤吧:
第一步:「停」 停下来,安住自己转到头晕的小宇宙,停下把自己的想象套在孩子身上的习性。也许缓一缓,晾一晾,或者面对面地聊一聊,争取一点空间,有助于我和自己的小宇宙分离。
第二步:「听」 听懂孩子的故事,听完他想说的话,听出他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第三步:「看」 看清楚问题的本质,看进孩子的内在(无论是情绪或需求)。这样,也许更能在一次次的事件中发挥其价值。
唉!脑中闪过许多与孩子讨论事情的画面。必须诚实地说,在跟孩子的许多互动中,也许我自己太想说,反而听不清楚了。
如果听不清楚,哪里来的「认清」呢?
停一下,才能真正地「看见」
下午去接孩子们,心已经开朗平静了,我笑着迎接蹦蹦跳跳的他们,牵着他们的手散步。
「今天还有玩集点游戏吗?」我问。
「有啊!我跟她玩两次,拿到两点。」妹妹回答。
「哇,那你快集满了!有多少人在玩?」
「四个人,哥哥也加入了。」
我又问她:「游戏规则是什么?我也想参加,可以吗?」
她说:「不行啦!大人不行,你又没办法跟我们玩。」
「我不能参加喔?太可惜了!那谁负责给点数跟奖品?」
「就杨××啊!讲好了是她。」
我不放弃,「一直是她吗?哥哥不可以吗?」
结果她竟说:「哥哥刚加入,至少要先集满才能轮到他啦!而且妈妈,奖品也是假装的,只是游戏啦!」
突然有点不好意思,原来我早上的担心被孩子识破了。
我笑说:「好好好,我知道,妈妈想清楚了。这是你们的游戏,我才问可不可以加入嘛!你还是要继续告诉我喔,我每天下班回家都很喜欢听你们说学校发生的事。」
有时候,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摔回去原来的习性中,只是因为不安,而让我们不安的,通常是来自内在惯性运转的「想象」,未必是真实。
但愿自己始终不忘这个过程,在心里稍有不安的时候,稍微停一下。
因为,唯有亲子间可以不再隔着想象的镜头,彼此才更能在「真实」的关系里,发挥意义与价值。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2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