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优先顺序,你对孩子的要求是?人生,我们想追寻的理想何其多?孩子,我们想给予的教养何其多?我一直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优先顺序」,例如当有人说「没时间」时,其实不是真的没时间,而是安排时间的优先顺序不同;或是当有人说「没有钱」时,其实不是真的没有钱,而是使用金钱的优先顺序不同。那如果要将「真、善、美」排顺序,我的优先顺序是如何呢?真、善、美?在不同标准下早已失去我才发现,原
人生,我们想追寻的理想何其多?孩子,我们想给予的教养何其多?
我一直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优先顺序」,例如当有人说「没时间」时,其实不是真的没时间,而是安排时间的优先顺序不同;或是当有人说「没有钱」时,其实不是真的没有钱,而是使用金钱的优先顺序不同。
那如果要将「真、善、美」排顺序,我的优先顺序是如何呢?
真、善、美?在不同标准下早已失去
我才发现,原来我对孩子的教养优先顺序是「善」、其次是「美」、最后才是「真」。
于是我要求孩子内在的品格、行为、个性,要符合「善的标准」,却忘了检视「善的标准」,是30岁成年人的标准?还是学龄前孩子的标准?甚至,会不会这「善的标准」,是孩子现阶段绝对不可能达到的超高标准?
接着,我要求孩子外在的举止、生活、环境,要符合「美的标准」,同样的,我也忘了检视「美的标准」。
这十年来,因为工作和兴趣的需要,我阅读了大量的脑神经科学书籍和资料,我其实早就知道3岁的脑和30岁的脑、男生的脑和女生的脑、你的脑和我的脑……是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许多的品格、行为、个性,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出,而是因为他的大脑尚未成熟而已。
如果内在的都无法达到,那么外在的举止、生活、环境,更不是孩子故意的。
可是孩子为了和父母相处,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关爱,其实很努力地去控制自己的内在品格、行为与个性,也很认分的去维护自己的外在举止、生活和环境。
但因为大脑的限制,孩子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标准而挫败;同时因为社会的舆论,父母因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生气。于是产生冲突、产生矛盾,在气头上的父母,最后往往使用以大欺小、两败俱伤的打骂体罚方式。
那真善美的「真」呢?它去了哪里?它在标准和要求的夹杀下,早已消失无踪,于是孩子失去了真的自己、父母失去了真的角色、亲子之间失去了真的爱。
只剩冲突、只剩矛盾、只剩打骂和体罚。
我告诫自己如此后果的严重性,就算现在没有爆发,十岁的青春期、十八岁的独立期,都是孩子会爆炸、也可以爆炸的时间点,等到爆了,就来不及了!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才能成就真正的真、善、美
于是,我将顺序修正了,或着该说,我只留下了「真」: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成为「真的自己」是我目前教养的唯一。
不用急着质疑,那孩子就「不善」、就「不美」了吗?
我将「善」和「美」纳入「真」的旗下,我向孩子真实的表达为什么我对他的品格、行为、个性有所期待,我也向孩子真实的沟通为什么我对他的举止、生活和环境有所要求。
孩子在没有恐惧的情况下,了解了我对他们的期待和要求;而我也同理了孩子在很多时候,「真的做不到」的状况。
于是我体贴了、安心了、放松了;于是冲突没有了、矛盾消失了、打骂体罚也就不需要了。
有了「真」,「善」和「美」也都来了。
因为孩子成为了真的自己、父母拥有了真的角色、亲子之间呈现了真的爱。
一举三得,不是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