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宽容叫「他们年纪还小」不要总以为小事没关系,大错误常常就是从小事情开始的编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给他机会改进成长,但不是一味的纵容。例如,当孩子犯错时,「算了没关系,下次要注意喔!」、或是孩子不想上学时,「不想去,那今天就请假不要去好了!」、甚至当孩子不愿意坐着好好吃饭时,「让他玩,我喂他,至少肯吃就好!」…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以为
有种宽容叫「他们年纪还小」不要总以为小事没关系,大错误常常就是从小事情开始的
编按: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给他机会改进成长,但不是一味的纵容。例如,当孩子犯错时,「算了没关系,下次要注意喔!」、或是孩子不想上学时,「不想去,那今天就请假不要去好了!」、甚至当孩子不愿意坐着好好吃饭时,「让他玩,我喂他,至少肯吃就好!」…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以为意且习以为常的作法,看似是对孩子的包容,但其实是充满妥协与让步的教养,容易让孩子变成予取予求,也可能造成他依赖无法独立,甚至长大后做事没有原则。因此,对孩子的包容度如何拿捏,是非常重要的教养学问。
过度包容等于纵容
《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里略(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认为,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冲突,保持合作的态度。这个思想一直被视为是宽容的最高境界,也是许多人为人处世的不二法门,但是其实大家都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将宽容理解为「无条件的宽恕和体谅别人」,而这样的宽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等于是纵容。
这种过分宽容往往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种是管理式的宽容,它的基本形态是管理者对于被管理者的错误视而不见,或者不给予必要的惩罚。比如父母的溺爱会导致他们对于孩子犯下的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可以肆无忌惮地犯错或者做坏事,而通常这种宽容的说辞是「他们年纪还小」。
企业的管理者也会出现管理上的放纵,有些主管对于员工的一些错误行为表现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这其实就已经是某种程度的纵容和默许。主管们会有这样的消极态度,有时候是不想要「多管闲事」,有时候则是认为员工所犯的错误稀松平常,根本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在他们看来,这一切根本没有什么。
石先生开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刚创业时,公司发展一帆风顺,心情愉快的他对员工的管理也就比较松散。他其实并不喜欢员工拍马屁、百般谄媚,也看不惯这种人,但是看在公司前景大好之下,他并没有太在意,始终对那些喜欢拍马屁的员工保持宽容。
后来,石先生因为投资失败,导致公司濒临破产,岌岌可危之下,公司管理不足的问题也被彻底放大,其中拍马屁的文化就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发展。
他后来回忆:「我不喜欢别人拍马屁,对爱拍马屁的人非常反感,原因很简单:一个有本事、心理健康的人,不会想要借此获得重视和提拔,只有那些心术不正、想不劳而获的人才会来拍马屁。当年我投资新生意失败濒临破产,公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我下定决心,要赶走那些爱拍马屁的人。之后我东山再起,就和公司各个部门讲明,只要发现谁在拍马屁就当场罚款一千元,因为拍马屁会把管理者宠坏。」
第二种过分宽容是道德上的宽容,其基本形态是受到伤害或被攻击的一方,对于发起攻击或者犯错的另一方保持妥协。简单说,当某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他人侵犯利益时,会选择包容对方不追究。这样的人通常不会对别人的过分行为产生太大反应,反而会不断告诫自己「没有关系」、「事情都过去了」。
这种宽容会导致自己越来越被动,第一次发生状况时可能只会轻描淡写,「他们做的事情不太合理」,并且认为这些事情不值得追究下去;第二次再发生时,会觉得「这些行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只是问题还没那么严重;直到发生第三次时,就会痛苦的发现,对方所做的事情已经让人感到危机重重。
此外,还有一种宽容属于社会性的宽容,也就是漠视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保持「事不关己,己不操心」的态度,这样的人的说辞通常是,「他们也不想这样做吧」、「习惯就好」,而这样的宽容态度也关系着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过分宽容会导致犯错的人失去约束力,而最终受到伤害的,往往就是那些抱着「无所谓」态度的「好心人」。作家李敖说过一段话:「人不能太善良,如果事事太大度和宽容,别人不会感激你,反而会变本加厉。人就应有点脾气,过分善良会让自己丢失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有句话: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凡事适可而止,善良过了头,就缺少心眼;谦让过了头,就成了软弱。」
为了避免出现纵容他人的情况,我们必须适当表现出自己的强势,并且想办法设置一个宽容的底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该对错误的行为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做错了就惩罚,才能有效减少和制止犯错行为的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从错误行为还只是小事情时就开始制止,不能因为对方的错误微不足道或是不造成影响就一味包容,因为大错误常常就是从小事情开始的。对于小错误、小矛盾的包容,会助长犯错者的气焰,让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