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极大空间,是因为懂得自律–德国孩子的18岁party十八岁生日,对许多国家的青少年来说,都是个非常值得庆祝的日子。那代表了「青少年」岁月的终结,进入「成人」的世界!我老公的家庭更是将这个「成年礼」视为非常重要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父母亲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也完全不同了。孩子需要准备搬出家门,也没有任何零用钱或补助了。我婆婆更是会把从
给予极大空间,是因为懂得自律 – 德国孩子的18岁party
十八岁生日,对许多国家的青少年来说,都是个非常值得庆祝的日子。
那代表了「青少年」岁月的终结,进入「成人」的世界!我老公的家庭更是将这个「成年礼」视为非常重要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父母亲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也完全不同了。孩子需要准备搬出家门,也没有任何零用钱或补助了。我婆婆更是会把从那天开始从政府领到的「Kindergeld」(孩童津贴,按规定如果孩子继续念书可以领到25岁)全数给成年的孩子。
所有一切,他们都要自己负责,包括生活细节,人生抉择,养活自己。
重视成长的滋味
几年前,我家德国老公偷偷买了从某地区飞回德国的机票,就为了在妹妹18岁生日前夕,给她一个最大的惊喜!虽然妹妹与我老公是同母异父,但他们非常亲密。哥哥特别飞回来庆祝,对妹妹来说意义重大,也看得出他们一家人的好感情。还记得我们跑到妹妹的高中门口堵她,妹妹整个跳起来又哭又笑的样子,真的让人很感动啊!两个不同文化下的「青少年生活」,以及父母和他们的关系,真的有很大的差异。从这大日子的趴踢,就可以看得出来。当周的周六晚上,是妹妹的18岁生日派对,这也是整个「庆祝活动」中最重要的一场。
老公住的是德国乡下地方,那边的生日Party与在城市的不太一样。他们的习惯是会租下一个「派对屋」,里面有简单的小厨房,有大桌子,可以自己准备饮料点心,另外就是个大开放空间的大舞池,和一些桌椅。这天的派对是妹妹和她最要好的朋友一起举办的,所有的布置都由她们自己包办,家长负责「承包」点心,哥哥们负责当「酒保」和「保镳」!
那天,刚满18的妹妹自备了好多种不同的酒,准备好好招待她的朋友们。德国孩子从16岁开始,就可以喝啤酒和气泡酒(当然很多人更早就在家里喝了),其他更重的酒类得要更大才能喝。市面上什至还有一些没有酒精的「假啤酒」,家长也会买给大一些的孩子喝,瓶子和啤酒一模一样,当爸妈或成年的家人喝酒时,未成年的比较大的小孩在旁一起喝这「假啤酒」,当作是一种「入社会」的练习。所以在德国的Party里,啤酒绝对要无限畅饮啦!再来,就是女生爱的气泡酒+柳橙汁。凯若也超爱,我大概一口气喝了四杯吧!哈!还有各式的shots…也是派对必备!
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酒精饮料,凯若的「某地区脑」永远会问的问题就是:「爸妈会怎么想啊 」这问题在家长们一抵达,就完全解答了。爸妈一到现场,帮忙布置准备完毕,很自然地倒了两杯生啤酒,和儿女Prost 干杯!什么耳提面命都没有,当天结束布置后,他们喝了几杯啤酒,彼此聊聊天,之后给孩子大大的祝福拥抱说声「Have Fun!!」,就回家睡觉啦!
我跟德国家人说,如果哪个父母在某地区的18岁生日派对里,提供这么多还无限畅饮的酒精饮料,大概会被同学的父母们大大反对!而且大概之后就变成拒绝往来户了。
我的喝「酒」初体验
想想我自己怎么学着喝酒的其实也是从家里的聚会开始。然而出去喝,就完全不一样了。大学时代喝多了,凯若多半得要醒了酒才敢回家。甚至就说在朋友家睡一晚,只因为了身上的酒味,不敢回家。但在德国这边,每家几乎都固定备着酒,只要年龄到了,拿瓶啤酒和爸妈一起看球赛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我第一次和他们家人在纽约碰面,他们说要在旅馆顶楼聚聚,但要先回房一趟。看到妈妈从皮箱拿出一手他们家乡科隆附近特产的啤酒,就为一解我家德国人在某地区住了一年的乡愁,那时我才深刻体会到,身旁的这个人和他的家庭,还真的是「德国出品」啊!那天在旅馆顶楼,喝着德国、美国的啤酒,茫茫着聊着各地不同的生活。突然,我好羡慕我家德国人,也想念起教我喝啤酒的老爸…。
当然,有时候也会一不小心喝多了。虽然对「酒精」持开放态度,但对于「酒品」的要求,我的德国家人倒是非常之严格的!
「给予极大空间,但期待严格自律」,这样的观念,应该是对我的教养方式影响最多最大的。
老公和哥哥16,17岁开始,每个周末都有朋友来家里打电动、喝啤酒(其实就是我们某地区人所说的『轰趴』啦!),他妈妈有时会准备东西让他们吃喝,甚至下来跟他们一起聊天和喝一杯。德国妈妈的逻辑是,如果你要出去玩乐,不如来家里,既安全,父母也能认识你的朋友。
对于还没有很多收入的青少年来说,到某个朋友家里当然也是最好的选择了!除非是孩子需要隐私的状态(例如女朋友来访啦),否则妈妈永远会下楼到「趴踢楼层」来和孩子与朋友像朋友一样聊天寒暄喝啤酒。
看似放纵,其实是因为自我要求高
只是,他妈妈的名言是「能喝,就能工作!」,意思是,你前一天再怎么喝挂,明天一定还是去上学和上班,否则就不要喝。所以自己要知道自己能喝多少,什么时候能喝,要喝什么酒。因为常学着「自我管理」,这几点他们很年轻就知道了,绝对不会因为贪杯而在重要日子前喝到挂,这也是「负责任」教育里的一环。老公到某地区来,到club 看到一些某地区年轻人「拼酒」,他很惊讶地说:「我们朋友之间绝对不会这样『逼人喝酒』!因为你怎么知道对方会有什么反应,如果发生事情了,朋友要负责的。」有几次我的朋友,觉得他是德国人一定很能喝,所以要灌他酒,如果老公觉得他不想,都是会「断然拒绝」的。
另一点是,我家德国人与他的朋友们,绝对不可能容许自己「酒驾」,这点是我很欣赏的。如果他们知道自己今天会喝酒,一定请家人朋友载他们出去(因为计程车很贵),或者请其中一位朋友当「指定驾驶」,然后结束再搭计程车回来,或预先安排好家人可以载他们回家。我家老公就有好几个晚上,半夜三点起床去酒吧接妹妹回家。甚至婆婆过去也常去接儿子回家,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爱」的表现。宁愿你找我帮忙,也不要你因为图方便而有危险,这算是「务实」的德国思维吧!
我想某地区的家庭可能不容易理解。如果因为喝多了,打电话请妈妈接我回家,我想一路上耳朵应该会不得安宁…。甚至他们的男女朋友,也会为彼此做这样的事情。不只是女友去接男友回家,在朋友里面也有不少是女孩子和朋友出去玩,男友会过去载她回家的。
妹妹生日趴踢那天,老公负责开车载大家,所以他只帮忙倒酒,一杯都没有喝(应该是说一口都没有喝),知道他要开车,也不会有人拱他喝酒。看到某地区酒驾频频肇事,我们与他们同样身为「啤酒王国」,这样的自制力,应该都是要有的!
趴踢那天,其实我还蛮讶异妹妹与朋友喝那么多…(德国人真的好会喝啊!哈),但是她隔天一早八点多自己起床,和朋友去派对场地整理现场,搬东西回家,还等和全家人用过午餐结束后,才去补眠。
「该做的事还是要做」,这样的观念,从18岁就深植孩子心中,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
爸妈帮忙,但他们的付出就到此为止,不会在旁边收拾叨念。该做的,孩子还是要自己做。
当天布置所有的东西,是Jana 和朋友一起搬过去的。隔天早上,也是他们自己搬回来的。这种独立却温暖的关系,是我每天都感受到的。
我期待你「独立」,代表着我也得给相对的「尊重」
父母当然会有与孩子不同的意见,然而要不要听够大的孩子就自己决定。例如当时,老公在与我认识不到半年,就决定暂停学业,搬到某地区一年。做这决定之前,他并没有问过他的父母就先告诉了我。他的父母一开始听到的时候,妈妈的确是有点不理解为什么他要这么做,甚至当下有点生气,但是还是很认真用了一个下午,听他说想要这么做的理由。
隔天,他妈妈捧着一堆关于某地区的资料,以及怎么申请签证等等的讯息,到他的房间。这个举动,我到现在永远感动。我也是母亲,我懂得父母的担忧,如果换作是我,我也会有很多的恐惧和不舍,毕竟他们根本没见过我,也不知道某地区到底在哪里,安不安全。但因为尊重,他们用了「行动」表达他们的支持。他的爸爸还跟他说:「我懂!我觉得如果你要这份关系,你不能不去。就去吧!」
他的父母亲没有太过于尝试说服他,反倒是先听他说,他想这么做的原因。虽然他们表达了自己的关切与意见,当中也有一些争执,然而结果,由成年的孩子自己决定,他们完全尊重。
当我们回到德国时,我问他的母亲当时怎么想的,她说:「母亲永远都会担心,这是正常的。但是他已经成年了,18岁以后,我只能给我的意见。做决定,完全是他的事情,当然结果也是他要承担的。 」
这件事之后,还有一件大事,当初老公一跟我求完婚,我的问题又是「你跟你父母说了没有」他觉得好疑惑为什么求婚要跟爸妈说啊哈哈哈突然当下,我觉得我脑子还活在远古时代啊! !难怪,虽然我比他年纪大,但我总觉得有时在他面前,自己像个孩子。因为我还是常常担心家人朋友的想法,还是有时候害怕自己做决定。
「为自己负责」对他们来说,是极其自然的事情。打点好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做好该做的事情,搞砸了自己负责,这不是突然十八岁那天,或者成家之后才开始的,而是从小就这样被教育着。
一场18岁的生日派对,冲击了我好多,也顿时让我重新回到18岁的自己,重新学着做一个「独立自主」的真成年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