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情理相融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德育原则

爱之深、责之切!但无基本的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大庭广众下动怒,孩子的应对能力会退步父母只要在大庭广众下开口,尽管只是提起一些小事而非教训,孩子也会产生巨大的羞愧不适感。当孩子在人潮众多的公共场所奔跑时,父母应立即制止孩子的行为。但是没必要大声警告,让孩子因此感到无地自容。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不应该如此。对于习惯在人前大声喝叱孩子的父母,我提

德育的情理相融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德育原则

爱之深、责之切!但无基本的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在大庭广众下动怒,孩子的应对能力会退步

父母只要在大庭广众下开口,尽管只是提起一些小事而非教训,孩子也会产生巨大的羞愧不适感。

当孩子在人潮众多的公共场所奔跑时,父母应立即制止孩子的行为。但是没必要大声警告,让孩子因此感到无地自容。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不应该如此。对于习惯在人前大声喝叱孩子的父母,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千万别误以为责骂、动怒、发脾气就是教育

如果父母正在气头上,不管说的话再怎么动听,对孩子而言,也已经失去教育的意义。

第二,请思考自己是不是三次以内就能改过缺点的人。

近来有不少父母对孩子使用「我只忍耐你三次」的原则。 「爸爸只会容忍你三次,之后你就准备被我修理了。」但是仔细想想,这实在是可笑的言论。面对孩子必须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导,并且耐心等待才行。其实就算是大人,也不容易在三次以内就改掉某个问题,可是却要求孩子在三次的机会内听话,否则就要教训孩子。难道忍耐了三次,孩子就能获得为所欲为的免死金牌吗?

有些父母在公共场所下达了某种指令,孩子不肯遵守。警告了三次后,孩子依然故我。此时,这些父母心中出现的想法是:「好哇,你竟然不听我的话?现在开始我们进入敌对状态!进攻!」那些在公共场所大声斥责孩子的父母,大多保持着这种心态。只是,管教孩子并非向孩子宣战,也不是忍不忍耐的问题。问题在于「该如何教育孩子,他才会听?」这些父母以为大声责备,孩子就会留下刻骨铭心的教训,未来将不再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孩子们知道,比起自己的喧哗,爸爸训斥的声音更宏亮,也知道人们盯着爸爸看的眼神,比看待自己更为嫌恶。即使年幼如幼儿园小朋友,也会说:「我妈妈嘴上说:『你去外头玩时要听话,不可以乱叫,要乖乖的。』但自己却常大声喧哗。更丢脸。」孩子们在公共场所看着大吼大叫的妈妈或爸爸,心中想的不是「喔,原来是我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我要改过来」,而是「爸爸(妈妈)其实比我还吵耶」。让父母的威严瞬间扫地。

有些头脑好又聪明的孩子,在情绪方面也同样发展得相当成熟。除了极少数的人外,大多数人仍会清楚记得儿时恐惧的经验。这些记忆用「烙印」来形容,会比「记得」更为贴切。人类本性如此。因为唯有铭记恐惧的经验,下一次身处类似的情况时,才能够保护自己。

假设爸爸在超市严厉斥责孩子:「哼,你准备被我狠狠修理了!」 几天后,爸爸也许已经将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孩子并不会。 所以下一次再去超市时,孩子便紧紧跟在妈妈身旁,而试图与爸爸保持距离。 因为孩子还清楚记得,上一次在超市被爸爸狠狠教训的经验。

如果经常严厉斥责或体罚孩子,孩子日后也许不会再做出同样的行为。父母们因此以为孩子的问题行为获得大幅改善。但是,这绝对是天大的误解。在教育孩子时,凡事必须以尊重孩子为出发。因为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当父母在大庭广众下大声斥责或惩罚孩子,孩子的脑袋只会变成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的想法,也无法吸收任何资讯。因为孩子当下正深陷巨大的恐惧之中。

更严重的是,接受这种教育长大的孩子,未来长大成人后,或什至只是进入青少年期,一旦置身慌乱的状况中,脑袋将一片空白。人一生之中,不知道会遭遇多少令人慌乱的状况,如果每到此时,孩子的脑袋就一片空白呢?长久下来,孩子应对各种状况的能力当然只会更加退步。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