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不是要跟别人一样好,是要找到自己的好。父母要帮助孩子了解,「那个你没有的东西,就是一种天赋」未来亲子为什么推荐您这篇文章:生活即是一种体验,用心感受都能有所收获。在人生中,你是否也曾因为一次因缘际会,一个念头,接触了这辈子从未想象过会接触的事物,而更认识自己?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也是一样。父母多鼓励孩子踏出舒适圈,不要害怕冒险,或许因为某次
天赋不是要跟别人一样好,是要找到自己的好。父母要帮助孩子了解,「那个你没有的东西,就是一种天赋」
未来亲子为什么推荐您这篇文章:生活即是一种体验,用心感受都能有所收获。在人生中,你是否也曾因为一次因缘际会,一个念头,接触了这辈子从未想象过会接触的事物,而更认识自己?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也是一样。父母多鼓励孩子踏出舒适圈,不要害怕冒险,或许因为某次的际遇,孩子可以看见自己的另一面,从「心」认识自己,原本自以为的缺点,其实也可能是一种天赋,但这必须要孩子自己发掘,他才会真心认同。
「没有」是一种天赋
S平日兼职领队,那一回在绿岛见我晕船,打趣道:「你让我见识到搭乘交通工具也是一种天赋。我如果是你这种体质,没办法从事现在的工作。」当时听了觉得真是落井下石,事后想想却似乎有道理。
2017年的元旦,我与心理师朋友K一块骑脚踏车去潮间带,到达后各自行动,有收获就彼此招呼一声。第一次探索的他很厉害,居然找到一只大枝鳃海蛞蝓的遗体,虽然失去了生物的光采,我们仍忍不住拍下几张照片留念,目送它缓缓回归浪潮深处。
我的收获比较普通,就是一些寻常的海兔,但有大有小,也一一向他献宝。海兔宝宝迷你可爱,他低头凝视许久,接着找到的愈来愈大,当我把他带到一只可称为国王尺寸的海兔面前,K终于受不了了,退开一步,告诉我其实对这些软咚咚的生物「有点不舒服」。
「啊?那之前的海兔宝宝?」「那个很小没关系,这个实在太大了。」我愣愣地停下来思考,试着以他的眼光看待眼前生物—滑软多汁,要发掘这东西的可爱,挺考验观看角度。也跟着想起,有次S专程带我去看他家附近的陆蛞蝓,一指半长、三分之二小指宽,跟海兔宝宝差不多大,但路灯下闪烁着蛆一般的光泽,还是教我的胃缩了一下…那或许就是K的感受,难为他了。
不过,我相信有人特别喜欢陆蛞蝓,就像我喜欢海蛞蝓一样。也就像当我喜悦满溢地给同事看眼点枝鳃海蛞蝓时,她只能瞄一眼,因为于我如皇冠般的疣,令她反胃不已;同理,于我而言是展现数大之美的笠藤壶聚落,在有密集恐惧症的朋友眼里,不管照片或实体都相当可怕。
这些,也许能说是天赋吧。
如果都跟别人一样好 那还会是你吗?
学生时期,特别羡慕别人的天赋,国英数理这种事关升学的,念两遍就通,怎不教人忌妒?擅长音乐、精于绘画、体育超群的,露两手便得阵阵惊呼,沐浴在众人的目光之中…就不知道自己的专长是什么,哪天才能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主角,忽得一秘笈、一秘密石壁,三两下在江湖中闯出名号。
那日S的话使我一震,过去因自我、因外力,追求可见的、可用的天赋,但现在这些自己喜爱的事物,之所以能化作一方自在天地,并非我很擅长什么,而是我「感受不到某一冲击」—因为不够敏感,所以能正视海蛞蝓,不觉得藤壶恶心。我所仰赖的天赋,说穿了是「没有」。没有被赋予感受甲的能力,所以可以感受乙。
以前在意自己没有别人有的,现在则渐渐体会,没有是一种有。对浪的感受力高,那就晕船吧;对密集的感受力低,那就欣赏生物之美吧。有与没有,若加加减减成一种幸运,我尽情享受;若加加减减变成一种困扰(如易晕体质),就提醒自己这不是正正负负,是享受了幸运,另外还有很多未知可以探索,再来加加减减。
不过,积习难改,纵然更相信找寻生物靠天意与经验,我和朋友探索时仍喜欢互开玩笑,称彼此拥有找到某生物的天赋,并依此给予称号:这个人擅长发现海蛞蝓,就称为「海蛞蝓之手」;那个每次都第一时间找到扁虫,成了「扁虫之手」;而我,目前是「泡螺之手」。
得到称号的我很得意,探索后的晚餐一直大嗓门道:「我拍的泡螺真是美。」「我是泡螺之手!」「泡螺之手现在要去倒水。」搞得S面有难色。原来,泡螺虽然美得很梦幻,发音却总让他联想到疱疹…果然,看待一样事物,不同感受力带来不同角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