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师蔡宜宁:父母不应该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会让孩子没有机会练习换位思考的能力编按:父母都希望孩子未来可以有好的成就,但我们现在却看到许多孩子从小埋头苦读,虽然长大后拥有高学历,出了社会却不晓得如何与人有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沟通的技巧中,拥有足够的觉察力和同理心是相当重要的,这需要父母从小在家庭互
心理师蔡宜宁:父母不应该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会让孩子没有机会练习换位思考的能力
编按:
父母都希望孩子未来可以有好的成就,但我们现在却看到许多孩子从小埋头苦读,虽然长大后拥有高学历,出了社会却不晓得如何与人有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沟通的技巧中,拥有足够的觉察力和同理心是相当重要的,这需要父母从小在家庭互动里培养孩子拥有这项能力。
|蔡宜宁沟通金钥|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萨提尔(Virginia Satir)
觉察是改变的开始!
许多受欢迎的讲师,原本的工作、甚至现职就是专业的咨商心理师,透过本身学识的素养、职场生涯中的经历,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学员问题所在,进而帮助学员走出生活的阴霾,找到新的方向,而蔡宜宁老师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人物。
她来自于一个传统的蓝领家庭,父母都是劳工阶层;由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对子女的教养比较权威。在四个兄弟姊妹中,蔡宜宁排行老三。
由于跟上面两个姊姊的年龄差距比较大,蔡宜宁在家中扮演的,是一个「没什么本事、听话的小妹妹」;而在弟弟面前,她又是一个「负责任的小姊姊」。
人际互动的开始,来自于观察
或许因为是排行居中的孩子,她比较不容易受到父母关注;所以从小,蔡宜宁就学会察言观色,透过观察取得协调,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讨好不同的对象,做一个贴心的孩子。这是她学习人际互动的开始,由于家中经济较为辛苦,她常常需要牺牲自己的需求,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在渴望,尝试在权威管教的家庭中,迎合每一个人。
在高中小学阶段,蔡宜宁说,她是一个学习低成就的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过目即忘,成绩并不理想。在家中,父母的眼光往往不在自己身上,她觉得自己是渺小的,不受关注;但另一方面她倒是乐于与同学相处,下课时间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在同学眼中,她一直是一个不计较、好相处的朋友。
在那个还有联考的时代,蔡宜宁没有达到高中录取标准,当年学校里也没有什么生涯辅导单位,她求助无门,感到不知所措。在那个慌乱的当下,父母为她到处奔波打听,想了解她还有哪些选择?还有什么学校科系适合她就读?那是蔡宜宁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父母对她的接纳;后来她选择了幼保科,父母也给予尊重。
高职三年成为她人生第一个转捩点,她很享受在与弟弟及其他小辈的相处中,那种当姐姐、一起玩的感觉。在学校里,蔡宜宁找到自己人生的兴趣,学习与孩子互动,也参加了校内说故事比赛,还得到冠军。
蔡宜宁说,这是她人生首次得到第一名,也才觉察到,自己其实很会「说话」,她把说故事变成自己的强项了。那段边玩边读书的日子,她非常有成就感,也为未来将从事的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咨商辅导等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理心 在家庭中要及早培养
想要与对方达到共鸣,必须仰赖同理的能力。同理心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站在对方的位置去感知对方的感觉,这样的换位思考往往来自于自我的人生阅历及体验。在工作领域中,蔡宜宁服务的对象,有不少是患有自闭症的学生,自闭症患者通常给人的印象,就是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感知外界。
他们因大脑的镜像神经元较无活化,在「感同身受」这类社会行为上显得较为困难;但我们同时也发现,自闭症孩子特别能感受到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情绪状态。与母亲共同生活的自闭症孩子,当彼此关系当太过紧密时,孩子会只关注在母亲的状态,无法让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在同理他人的感知也特别困难。
将这现象转换到现实的世界里,现代人的自我主观都相当强大,尤其是来自于晚熟世代的年轻人们,我们经常见到他们过度的自我膨胀,在那样的心态下,就很难与他人达成同理。而要培养同理的心,首先要能脱离封闭的自我,适时的将自己分化,训练自己能有「异地而处」的能力。
在家庭中及早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对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及成长非常重要。蔡宜宁建议,父母不应该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会让孩子没有机会练习换位思考的能力。
上一代的父母相当辛苦工作,最多只能满足我们基本的需求;而当我们这一代成为父母后,对父母有许多未满足的期待,因此教养孩子时,有时也会过度教养,孩子的行为也常反映父母的议题。另外,适时的让孩子与父母分化,不要让孩子过度依赖,也不要过度宠爱,适时的给予孩子独立自处的训练,这也能让孩子提升同理的能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