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孩子有教养,怎样成为有教养的人

教养不是把孩子教成一个只有「优点」的人,而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成为「完整」的人,接纳缺点的存在「身教」到底要教什么?孩子一定会学到我的缺点;我要尽可能减少缺点,增加优点;但我以为的优点,孩子可能觉得是缺点(于是「教养」他);我的缺点有可能孩子会看成优点,但我不要他学(于是「教养」他);所以我最好不断增加优点,减少缺点,教孩子相信这

怎么教孩子有教养,怎样成为有教养的人

教养不是把孩子教成一个只有「优点」的人,而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成为「完整」的人,接纳缺点的存在

身教」到底要教什么?

孩子一定会学到我的缺点

我要尽可能减少缺点,增加优点;

但我以为的优点,孩子可能觉得是缺点(于是「教养」他);

我的缺点有可能孩子会看成优点,但我不要他学(于是「教养」他);

所以我最好不断增加优点,减少缺点,教孩子相信这些优点真正好,引导他不可学我缺点。

有人也跟我一样,从心底冒出这些厌世心声吗?

我虽赞成「身教就是一切解答」这普世教养原则,「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先成为那样的人」「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但仍感到惶惶不安。好像随着孩子渐长,我们就要搬迁到平行宇宙,那里有一样的公寓家具和父母亲,但父母亲会表现出完美的模样,若有一丝马脚露出,也会赶紧用教养消毒,确保身教大业得以运行,孩童身心臻至完美。

但不行,我真的做不到(抱头)。

把「身教」换成「有知觉的一起生活」

直到我恍然大悟,自己被「身教」这个词绑住,以为我是一位每天只跟孩子见面几小时,教导他「正确的事」「最佳答案」「理想情境」的权威人物。但我不是,大部分时间我就是一个会呼吸的正常人,一个会哭会笑,满心挫折、愚蠢、白目、可耻的中年大叔,不必成为孔刘(孔太太们表示:谁准你提他的!),也能散发孩子想要靠近的爸爸味。

「呃……所以,身教就是跟孩子一起摆烂的意思?」

当然也不是。身教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成为「完整」的人,和家人有觉知的一起生活。

完整的人,就是有缺点、弱点的人;缺点、弱点是必要的存在,能改就改,改不掉、不想改也还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些改不掉、不想改的部分,通常也是伴侣间互相指责的痛点,如果继续秉持传统「身教」,我们可能为了孩子表面上息事宁人,孩子睡后再吵掀屋顶,日常生活则分别与孩子互动,以避事端,情感却逐渐冷却淡薄。这样做,对孩子哪一点好?

「当然好!至少我们没有在他面前吵,至少他不会学到那样沟通!」

就我和父母工作的经验,这些小时候少见父母吵架、但情感冷淡的孩子,长大后的确不会在他们的孩子面前跟伴侣吵架,但也学不会如何和伴侣真情沟通。

父母真的无法控制孩子学到我们什么,更不用说预测他学到的,会在他自己的生命里长成的模样。父母若心心念念在于理想呈现,满足到的是当下的平行宇宙,而非真实的亲子情感交流。

可以的话,活得真实,接受缺点的存在,与之「有知觉的」共处。例如,有时父母会边陪孩子写作业,边使用手机,或手机虽放下,但整个心神仍挂念公司或其他繁杂事情。当一心多用,大脑会处于高度的「问题解决模式」,而忽略孩子当下的状态与感受。当孩子造句造不出来、数学题目不会解时,我们只会提供方法,甚至批评他们一定上课不专心。

通常我们会指责那位父母(或是自责)「陪伴孩子不准使用手机」,还转贴一堆专家好文、科学新知、美小学儿科学会说什么给他们看,有用很好,没用呢?继续指责、继续转贴、继续tag、继续那些没有用的继续?

我没有更高效的方法,只有一招「觉知、觉察」,用在我自己跟伴侣身上皆是。我唯一要求的,是保持思绪清明,看见现在的状况:我在用手机,我不专心,孩子不会写作业,他需要帮忙。待大脑跟心思都切实确认这些资讯后,我可能会出现各种回应:放下手机,好好陪孩子的情绪;继续滑手机,跟他说去做别的事,等下再来写;骂他这题不会,就先写下一题啊。

骂孩子不好,是啊,只是他也会回骂:「我就是不会写啊!」我再进行确认资讯、觉察,接着可能放下手机好好陪他,也可能告诉他再给我十分钟就好。

教养专家教你要好好说话,但我觉得,有时亲子可以互相大小声,只要尽力保持觉知就好。

难在对「自己的状态」缺乏感受

觉知、觉察的困难在于我们无法感受「自己的状态」,感受自己就是「像孩子一样」,我们希望孩子学习如何像个大人,但我们也需要向孩子学习如何体验人生。孩子是活在当下的,对每个经验保持开放,所以他会质问、会立即表达不满。但我们活在平行宇宙,会马上意图教养,让孩子接受我们的标准与理想。这个落差造成孩子挫折又失落,而大人却浑然无所觉,只能喃喃自语「我这是为你好」。

身为成人的我们,是否允许情绪的流动?孩子难过时会表达,我们允许感受自己的难过吗?孩子累了直接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当你累了,允许自己放松、休息吗?倘若连自己「怎么了」都无法掌握、无法体验,要觉知、活得真实,自然是困难了。

投入在生活里,就是身教

一家人,需要能享受彼此的存在,包含那些不太让人愉快的部分;但那些部分,是真实的、是可以被理解的。成天照表操课,必达理想标准,家人们便容易一只手尽量端出好表现,另一只手把不想被看到的自己深埋到孤单里。

孩子,希望我们能一直欣赏对方,也嘲笑彼此改不掉的陋习。一起努力成为更完整的自己,不否定、不拒绝,而是相信与接纳当下的我们,已经尽力。因为彼此,我们能生出改变与成长的勇气。

那就是我能给你最好的身教了。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