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有耳无嘴」?别让毒性教条害孩子失去自我!文化与教养如何影响心理界限?很多缺乏心理界限的人往往在早期成长的经验里,就饱受情绪上的折腾,即使觉得辛苦,他们还是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即使觉得压力很大却无可
文化与教养如何影响心理界限?
很多缺乏心理界限的人往往在早期成长的经验里,就饱受情绪上的折腾,即使觉得辛苦,他们还是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即使觉得压力很大却无可奈何,没有其他选择。
亲爱的,接下来,我要来跟大家谈谈,什么是从小就充满情绪压力的情境,还有其影响是什么。其实,这现象在文化中很常见,父母在成长过程承袭了历代祖先的教养观点,也自然会将教条沿用在他们的教养经验里。而我们经常误以为,所谓的「孝顺」,就需要孝养、顺从与承担父母的一切,这是一种爱的表现,也是身为「家」的一分子该有的行为,却让孩子在成长中、在关系里长期受苦。
教养当中常见的毒性教条
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在著作《全是为你好》(For Your Own Good),提出陈腐的家庭规则,称为「毒性教条」,希望孩子成为有耳无嘴的好孩子,共是以下七点:
1. 对需要大人照顾的孩子而言, 成人就是他们的主人。
2. 成人像上帝,可以决定是非对错。
3. 孩子要为成人的愤怒负责。
4. 父母犯错可以免受惩罚。
5. 孩子在生活中独立,对权威的父母来说是一项威胁。
6. 孩子太好强的个性要及早「化解」才好。
7. 对孩子的管理要早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就开始。
在这毒性教条中,可以看见几点:
1. 父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2. 孩子不允许拥有自我。
3. 孩子该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这些毒性教条养出来的孩子,在无法拥有自我的情形下,就无法肯定自己,对事情容易感到自卑又自责,既然无法肯定自己,就不会肯定身上的情绪,也无法感受到自己的界限,成为一个界限模糊,容易受他人影响或摆布的人。
很多大人会习惯在孩子有自我意识的时候,施压也企图扭转孩子的性情,希望孩子变得温顺与乖巧,没有自己的声音。孩子的界限被一点一滴地打碎,对自己的想法、观点、价值也产生剧烈的质疑和否定。刚开始,他会感觉愤怒而拼命反抗,当大人要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却得到更强烈的皮肉疼痛,或更难堪的言语责骂,直到倔强的孩子屈服为止。
孩子在缺乏界限时,会变得焦虑、脆弱。焦虑是,常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是否正确,需要不停寻找正确答案,也依赖别人才能拿定主意,很难自己作主,这种状态让他很焦虑、无助,也容易让周遭的大人对他更没有耐心,让他备受指责,陷入自我厌恶的恶性循环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