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很内向,怎么办?8大方法,教孩子善用内向优势,活出自己家有内向的小孩,许多爸妈内心都暗自焦虑,到底要不要想办法让孩子变得外向一点,这么内向以后会不会没有竞争力呢?将来要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呢?一般认为,外向的人比较大方、主动积极、说话很有趣,很多人想跟他们交朋友。《
我家小孩很内向,怎么办? 8大方法,教孩子善用内向优势,活出自己
家有内向的小孩,许多爸妈内心都暗自焦虑,到底要不要想办法让孩子变得外向一点,这么内向以后会不会没有竞争力呢?将来要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呢?
一般认为,外向的人比较大方、主动积极、说话很有趣,很多人想跟他们交朋友。 《安静就是力量》作者苏珊坎恩(Susan Cain)指出,「我们生活在一种『外向理想』的价值系统中,大家都认为理想的自我形象是合群、有主导能力,并且在聚光灯下如鱼得水的。」
外向父母对内向儿容易恨铁不成钢
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爸妈不免希望孩子能够主动积极、活泼大方一点、见人能主动打招呼。当性格外向的父母遇到性格内向的孩子时,尤其会「恨铁不成钢」。《内向心理学》作者玛蒂兰妮(Marti OlsenLaney)指出,「外向父母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便会有许多担忧,」例如:爸妈想要快速地完成事情,孩子做事慢吞吞;爸妈喜欢外出走走,小孩却宁可宅在家;孩子在做出任何决策前需要先消化讯息,惹得爸妈抓狂:「可不可以快点做决定!」
每个孩子的个性是外向还是内向,是与生俱来的特质。咨商心理师邱永林认为,当爸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当孩子的伯乐,欣赏孩子的特质和特长。」
邱永林的大儿子为内向者,擅长思考、书面表达能力明显比语言表达好,邱永林说:「我知道他将来可能有一点吃亏,因为别人不可能等你准备好了,才让你表现。」
但邱永林不致于太担心,「不管孩子是哪种个性特质,只要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就好。」邱永林表示,很多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都是内向者,「像是核能电厂的设计不可能是外向者设计的,内向者会深入一个领域、不断地挑战自己。」
内、外向虽然是天生的差异,但后天的环境和教养方式,也会形塑孩子的性格。爸妈与其耗尽心力、想尽办法让内向孩子变得外向,不如学会欣赏孩子内向的特质,掌握适合他们的教养方法,让孩子发挥内向的优势:
方法1. 了解且尊重孩子的底限,陪伴他面对新事物
家有内向孩子,爸妈最常见的困扰是,到陌生环境孩子躲在爸妈身后、不肯和人打招呼,常招来「小孩没礼貌,大人都没在教」的批评。
咨商心理师陈仪安建议,家长第一步先接纳孩子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他就是比较内向。当爸妈叫孩子不要那么别扭、表现大方一点时,某种程度是把自己的焦虑放在孩子的身上,担心自己被评价「不会教小孩」。
陈仪安表示,如果爸妈可以保持轻松的状态,向孩子示范如何和人互动,孩子就会慢慢去适应。 「当然孩子的确要懂礼貌,爸妈可以教他下次如何和人打招呼,」像是挥挥手、点点头或是说「嗨」都可以。
苏珊坎恩在《安静就是力量》中指出,「对内向小孩来说,父母最大的协助就是陪伴他们面对新的事物。」当爸妈陪孩子接触新的人事物时,让他知道,他的不安全感是很正常的,同时也让他知道,新事物没有什么好怕的。最重要的是,「尊重他的限度,就算他们接受范围真的很小,也要尊重。在这样的教养方式底下,小孩比较容易产生自信。」
内向孩子有时可能也想表达善意,但不知道如何踏出第一步。邱永林指出,有时是孩子不知道怎么称呼对方,大人可以帮孩子搭一座桥,告诉他怎么称呼、这个人和孩子有什么关系,如:你小时候阿姨有抱过你,你的遥控汽车是叔叔送的喔。当孩子很小声的打招呼,这时大人就不要再为难孩子,硬逼他大声一点了。
方法2. 顺着孩子的天性, 提供替代方案
陈仪安强调,面对内向的孩子,爸妈可以试着引导,但切忌强硬地改变孩子的个性,期待他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例如:当孩子正享受独处的时候,硬要孩子去加入别人、跟大家一起玩,打断他正在做的事、扰乱他的思考模式;孩子不敢和人打招呼,你却要他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名字。
陈仪安建议爸妈,顺着孩子的天性,提供孩子不同的替代方案,引导他在能力可达的范围内尝试看看。例如:挥挥手,让阿姨知道你向她打招呼。 「爸妈不要只拿单一的标准或行为,要求孩子,」陈仪安说,「如果大人自己都没有任何弹性,那如何期望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中保有弹性呢?」
方法3. 等他一下,会更好
内、外向者的大脑神经传导路径不一样,内向者使用较长的乙醯胆碱,因此,内向孩子的思考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比较慢。
陈仪安表示,内向孩子有自己的反应节奏,当外在环境一直不断催促,或是要求积极表现的时候,他们会很紧张焦虑,表现不好。当负向的经验不断出现后,他们的表现也会真的愈来愈差。
陈仪安指出,有些外向父母的行动和思考都很快,很难接受孩子很慢。但父母愈急,孩子快不起来、愈容易出错,大人小孩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一定做得没有大人好,不如大人的期待,」陈仪安说,这是孩子给父母的练习功课,「请你等一下孩子,当你慢下来,你会发现其实不需要那么急。」
方法4. 和孩子聊聊他的想法和感觉
玛蒂兰妮在《发掘内向孩子的优势》中指出,「帮助内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概念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缺少跟他人分享的经验,内向孩子将无法学会如何重视、相信和管理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内向孩子有机会跟其他孩子一起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觉,就比较不会觉得孤单。」
「珍惜内向孩子的内心世界,跟他聊聊你的想法和感觉,问问他的回应和想法,切记要适时停顿,他才会有充足的空间呼吸和回应。」
方法5. 事先预告及模拟演练
因为内向者适应的时间较长,因此,要到新环境之前,事先预告、让他知道接下来可能是什么情况、发生什么事,及早做好准备,就显得格外重要。陈仪安举到别人家作客为例,让孩子知道阿姨家有小狗和弟弟,问问他「你等一下想怎么样和阿姨打招呼呢?」也可以和孩子模拟演练怎么做。
苏珊坎恩在《安静就是力量》一书写到,尽量早一点抵达,孩子才不会一下子突然要面对很多人,「小孩会觉得是别人慢慢加入他的空间,如果比较晚到,他会觉得自己好像要打入别人的团体。」
另外,爸妈若想要孩子学到如何与人互动,「不要让孩子听到你说他很害羞内向,否则他就会相信你贴的这个标签。」
方法6. 渐进式突破社交障碍
内向孩子对新的人事物会感到不安,爸妈在鼓励孩子向外探索时不宜太躁进,最好能放慢速度。以参加营队来说,陈仪安建议,可以先从社团开始,接下来是半天的营队,而后参加整天的,最后再挑战过夜的营队,「不要一下子就把他丢到要过夜的营队,以为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结果却把他吓坏了。」
当孩子成功突破内心的恐惧,拥有成功的经验之后,以后他就有信心多做些尝试,肯定自己。
方法7. 保留孩子沉淀的时间和空间
陈仪安指出,内向者在家相对放松,不像在外面需要时时观察环境;在家里帮孩子创造一些私人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让他们重新充电。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外向的孩子在家也需要沉淀的时间和空间。
陈仪安解释,外向孩子在外面接受许多的刺激,没什么时间消化整理,所以回家之后很容易发脾气、情绪不好,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暂时隔绝外界过多的刺激,好好放松沉淀。
方法8. 尽量给孩子多元的刺激
不管内、外向的孩子,都需要多元的刺激。陈仪安指出,内向孩子的适应度原本就低,如果让内向孩子一直宅在家,没有提供多一点的刺激的话,孩子的适应会显得更慢。 「内向者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容易焦虑不安,不愿意踏出去或是表达意见;适应,需要练习。」
陈仪安咨询的个案里,也有本来很外向的孩子,因为刺激量少、和外界连接的经验不太好,渐渐变得不知道怎么交朋友,再加上接触3C,刺激他独处的时间变长,孩子变得不想和人有连接了,个性从外向变成「假内向」,值得家长注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