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有效的方法」并不真的有效许多人坚信严厉、惩罚才有效。我不会说惩罚无效,因为惩罚确实有效,能够立刻中止不当行为。但是,长期来看效果是什么?我们往往追求立即的效果。但如果长期来看结果是负面的话,我们就得提防这些看似有效的做法。惩罚的长期效果是孩子们通常会出现下列一种或全部的现象:惩罚带来的四个R后果憎恨(Resentment):不公平!我无法信任大人。报复(Revenge):现
小心! 「有效的方法」并不真的有效
许多人坚信严厉、惩罚才有效。我不会说惩罚无效,因为惩罚确实有效,能够立刻中止不当行为。但是,长期来看效果是什么?我们往往追求立即的效果。但如果长期来看结果是负面的话,我们就得提防这些看似有效的做法。惩罚的长期效果是孩子们通常会出现下列一种或全部的现象:
惩罚带来的四个R后果
憎恨(Resentment):不公平!我无法信任大人。
报复(Revenge):现在你们占上风,但是我会讨回来的。
叛逆(Rebellion):我就偏要违反你的想法,以证明我不需要照你的话做。
退缩(Retreat):偷偷摸摸(下次就抓不到)或削弱自尊(我很坏)。
在惩罚底下,孩子们通常不知道自己正在做出以上的反应,但是孩子未来的行为却是建立于这些潜意识的决定。例如,孩子可能会认为「我很坏」,于是继续表现出恶劣的行为。另一个同样认为自己很坏的孩子,可能会变成一个过于讨好他人的人(对肯定上瘾),以求取他不认为自己值得的爱。所以,成人要更警觉,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长期效应,不要被短期的结果而蒙蔽了。
大人怎么会疯狂到以为:想要让孩子表现得更好,我们必须先要让他们感觉很糟?你自己回想一下,上次你觉得受屈辱、遭遇不公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你有觉得想要合作,或是想要表现得更好吗?回想一下,上次有人意图透过「让你难过」来激励你改进表现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你有被激励、想要表现得更好的感觉吗?就算有,那种感觉好吗?还是你对自己、对他人都出现了负面感觉?这到底是激励你放弃,还是激励你继续掩饰,以避免未来的羞辱?孩子在惩罚底下出现的感觉和潜意识的决定,并不能帮他们发展出正面品德。
太严厉或太溺爱都是父母和老师不喜欢的,可是他们又不知该如何是好,于是摇摆于这两个无效的选择之间,一下子严厉管束,直到受不了自己的暴君态度,一下子又转变到溺爱,直到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被宠坏、需索无度。接着又回到严厉管束。
有些孩子好像非用严厉管束来对付不可,但这时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研究显示,受到大量惩罚的孩子会变得非常叛逆,或是乖顺到让人害怕。正向教养不采用任何归咎、羞辱或是痛苦(不管是生理或心理的)来作为刺激的手段。换句话说,溺爱对成人和孩子都是一种羞辱,会制造出不健康的相互依赖,而不是自给自足与合作。正向教养的目的是达到当下的负责与合作,以及长期的正面结果。
许多家长和老师都相信,若不严厉管束和要求,唯一的另个选项就是溺爱。其实不是这样。所以我们有必要把「管教」好好的定义一下。许多人以为管教就是惩罚,或者至少相信惩罚是管教的手段。管教源自拉丁文,意思是真理、原则或追随敬重的领袖。孩子们不可能成为真理的追随者,除非他们拥有内在的动力,亦即唯有他们学会自我管束,才会追求真理。惩罚和奖赏都来自于一种外在、对于控制的过度注重。
既不严厉,又不溺爱,那会是什么?
正向教养中既没有过度的操控,也没有溺爱。它和其他的教养方式有什么不同?答案是,正向教养不羞辱孩子,也不羞辱大人。
正向教养是基于相互尊重和合作。正向教养是建基于内在的自控,同时以「温和且坚定」为基础,教导生活能力。
当父母过度操控时,孩子们仰赖的是外在的控制,时时掌控孩子行为就变成了大人的责任。家长和老师最常采用的过度操控手段就是奖赏与惩罚。在这种教养方式中,成人必须在孩子表现良好时给予奖赏,在表现不佳时施以惩处。这时是谁在负责?是成人。那成人不在场的时候呢?孩子就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值得注意的是,操控的成人经常抱怨孩子不负责任,但却忽略了他们正在训练孩子不要负责任。溺爱也会把孩子教导得不负责任,因为此时成人和孩子都放弃了责任。
正向教养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如果规范是由孩子参与制订的,那么孩子比较愿意遵守。当他们学会成为对家庭、课堂和社会有贡献的成员时,他们就会成为拥有健全自我概念的有效决策者。这些都是正向教养的长期效果。以下就把重点列举出来:
有效教养的四大条件
是否温和且坚定(尊重且鼓励)?
是否让孩子感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有连接)?
是否有长期的效果(惩罚有短期效果,却有负面的长期效果)?
是否教导良好品格应有的社会和生活技能(尊重、关心他人、解决问题、负责、贡献与合作等)?
惩罚并不符合以上这些条件。但是正向教养所传授的每一个方法都符合。正向教养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温和且坚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