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用负面言语形容孩子,孩子就会展现负面言行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们叫我骗子,但现在我长大了,他们叫我作家。─以撒.辛格(IsaacBashevisSinger)贴在人身上的标签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有「坏脾气」和「牢骚鬼」这样的外号,有「无所不知的
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们叫我骗子,但现在我长大了,他们叫我作家。 ─以撒.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贴在人身上的标签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有「坏脾气」和「牢骚鬼」这样的外号,有「无所不知的上帝」和「老板」这样的头衔,还有「慢郎中」和「梦想家」之类的标签。有些标签明亮多彩,还有一些标签单调乏味,每个标签都强调了一个独特的特质,一个可识别的特征。它们告诉我这个人的内在,即使我们从来没见过他。
高需求小孩就好像一直在请别人为自己贴标签,而且都不是太正面的标签。每个孩子都会被冠上几个名号,但高需求小孩总是有办法收集到超量糟糕、悲惨、设计拙劣的标签,它们就像蚊子一样叮在孩子的脖子后面。负面标签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家庭,就像在卡洛琳家一样。
卡洛琳跟我说:「说真的,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给海柔贴标签,我们老是喊她『野女孩』,但她是我们家最小也最令人惊奇的宝宝。昨天我妈妈骂她在沙发上乱跳,海柔给自己找的理由是:『奶奶,没关系的,我本来就是个野孩子。』我开始看见标签对她的影响了。」
专家分析用负面言语形容孩子,孩子就会展现负面言行
─孩子会采取与父母言语一致的行为
标签一旦贴上去,即使它并不准确,我们也会倾向采取和那个标签一致的方式行事。这种看似神奇的「从标签到现实」的飞跃,称为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译注:毕马龙效应是一种自我应验预言发展,认为内心的期望会影响现实情况,例如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的人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的人将会成功),研究人员对此已经有详细的记录。在现实情况中,孩子们是从生活中的其他人那里知道他们自己是谁的。想想你认识的那些高需求孩子。你会用什么样的词句去描述他们?那些词听起来像广告公司花费百万美元创造出来的吗?会让你希望拥有更多的高需求小孩吗?会让别人羡慕你有机会养育高需求小孩吗?
我们就实话实说吧,这不太可能。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发现自己面对着一大堆标签,这些标签有些是说出来的,有些没有明讲,但它们都影响着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觉,也影响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高需求小孩。如果我们要和孩子建立健康的关系,就必须把标签摊在桌上,仔细分析,然后重新设计那些让我们和孩子感觉不舒服的标签─那些会遮蔽我们的视野、隐藏孩子内在潜力的标签。
重新设计词汇,把负面词汇转成正面词汇
今天开始,我们可以选择停止使用那些会给你的孩子留下负面形象的词语。请尝试把「挑剔」换成「精挑细选」,甚至把「令人讨厌」改成「出人意料」,这样的跳跃距离真的没那么大。透过改变你的词汇,其他人也会改变他们对孩子的看法。使用新的语言会让我们平静下来,并在糟糕的日子里帮助我们感觉自信而有能力。
现在,请拿一张纸,在纸的左半边写下所有你能想到,描述高需求小孩所做的疯狂、令人讨厌的事情的词汇。务必把那些最糟糕─那些你认为连一点点可取之处都不可能有的词包括进去。把那些亲戚、朋友和老师用来描述你孩子的词语也写进列表里,这些词汇会让你在愤怒中爆发,或者在尴尬中退缩。请把这些词汇通通挤出来。
然后,深吸一口气,肩膀放松,看一看你最喜欢的几张孩子的照片。你可以浏览你的电脑或手机、相框,或者从你的记忆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影像。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对灵动的眼睛、富有感染力的笑容、敏捷的身体,或者疯狂的「个人风格」服装上。当你看着这一排糟糕的标签时,请在脑子里连接这些画面,这将帮助你发现每个词汇中隐藏的潜力。
比如说,只要一点点指导和技巧训练,「固执」就可以转化为「坚持」─这是未来成功的首要预测因素。 「亢奋」在专注的时候,可能就会变成「精力充沛」。孩子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列表说不定和我们在小组讨论时的列表很类似(请见下页表格)。
「我的孩子很……」我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大声念出令人兴奋的新标签列表。大家的声音一个个加进来,微笑开始蔓延。念完最后一个字,大家的声音里带着如释重负的叹息。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我问。
「有希望,」麦克说,「看到孩子拥有这样的潜力真令人兴奋。」
当我们拥有了积极正面的语言,它会改变我们的反应。大脑会告诉身体,「我们很安全。这是我们爱的人,也是爱我们的人。」结果就是,我们更常笑了,耐心也会增加,孩子中立的面孔和行为看起来就是中立的,他们不会再被误解成潜在的威胁或蓄意的刺激。
我们可以对那个拒绝穿祖母寄来的新衣服的五岁孩说:「你的时尚感真强啊。」而对那个不读完书的最后一章不肯睡觉的八岁孩子,你可以说:「你真是坚持不懈,全心完成你的目标。」
我知道你可能在想:这不就只是在「顺孩子的意」吗?让我强调一下,「让孩子靠近你」是教育的开始。想象他的长处,才能让你平静而有同理心地走向他。孩子从我们的接近中会感觉到有人爱他,感觉和这个人在一起他很安全,他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平静地听从我们的指引。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