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昌》为人父母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谈教养,到头来你会发现,最终要搞定的人其实是自己亚洲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生约访,问了我一个问题:「您在成为『新手爸爸』时,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发现自己成为「新手爸爸」,已经是十四年前的事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最大的冲击,
吴孟昌》为人父母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谈教养,到头来你会发现,最终要搞定的人其实是自己
亚洲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生约访,问了我一个问题:「您在成为『新手爸爸』时,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发现自己成为「新手爸爸」,已经是十四年前的事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最大的冲击,应该是「没想到养小孩会占据我的生活这么多时间」!
我努力适应让一个新生命跟我的生命重叠在一起,因为他的到来,我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自由」了,婴幼儿阶段的他,需要百分百的关注。等到我好不容易跟孩子建立了「同体感」之后,一晃眼,现在的他进入了青春期,我却发现他对这个「同体感」似乎开始产生抗拒。面对他的转变,我突然觉得「陪伴」二字需要重新定义,这对于已经习惯某种亲子互动模式的我来说,又是一波新的冲击。
采访的研究生听完我叨叨絮絮的故事,有点惊讶地说:「我突然发现必须修改原本的研究大纲耶!因为我一直以为『初为人父』的阶段,才会对男性在家庭与职业之间造成压力,没想到随着孩子不断的成长,要面对的挑战其实不同。」
父母要面对事
回首当时毅然选择离开高教的职场,成为一个自由工作者,其中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在陪伴孩子上多投注一些时间和心力。这几年下来,确实也发现在选择「工作少一点,家庭多一些」的生活模式后,经历了一段在「自我实践」和「社会期待」间调适和挣扎的过程。
当这段路走得似乎越来越平稳,跟家人间的连接也越来越紧密时,我忘了孩子的成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不再与我「同体」的阶段。回首当时那个义无反顾辞掉工作、奔向家庭/孩子的我,突然发现,我又得重新面对一次自我的「更新」,才能够在这条路上陪孩子继续往前走。
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境,让我意识到孩子不再是那个跟我「黏」在一起的小跟班了呢?话说,有一回儿子和太太之间,因为「使用手机而影响课业学习」的问题引发了冲突,我在开车载儿子前往学校的路上,想听听他对这件事情的想法,也试图让他理解妈妈的担忧。没想到,儿子劈头便说:「说来说去,你就是在帮她说话,而且,我的课业都是我自己在努力,你又没有帮什么忙,你凭什么说我课业如何、如何?!」
被他这么一呛,我一时语塞,彼此静默了好长的时间。直到快抵达校门时,我才对他说:「我相信你并非不重视课业,也不希望再因为手机的问题,跟妈妈起冲突,所以,请你想一想,这个问题以后该如何解决,好吗?因为,我好像束手无策,而且,你会觉得我跟她同一国。」我把问题丢回给儿子,在他仍有情绪的当下,选择不主动介入。
在回程的车上,我感觉有点失落,但却又觉得儿子在某方面说得并没有错。我并没有方方面面的去关顾他的课业学习,凭什么对他的成绩说三道四呢?表面上,我好像想聆听他的心声,但实质上,我确实私心挺了太太多一点。我赫然发现,儿子已经不再是跟在我身后的那个小小孩了,他直挺挺的站在我的对面,身高甚至超越了我,我必须重新学习跟他互动、对话的方式。
有了这个觉察与认知,我才能超越我们之间的「同体感」不再那么强烈的失落,进而重新定义「陪伴」的意涵。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对生命主导权的掌控力道必定越来越强,如何在先前彼此紧密、「同体」的关系中,所累积的信任与爱的基础上,再陪他往前走?我想,这是他带给我的新功课,也将开启我在经营亲子关系上的新视野。
话说回来,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来的,如果是不断的变化与转换,那么,身为父母所要面对的,就是不断的自我更新与调适。若从这个角度来谈「教养」,你就会发现当中的核心对象或许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