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我」不要吞掉「小孩的我」!自律,就是让小孩在有选择的过程中,学会为自己负责即使自己不想做,仍会去做该做的事,就是自律。这样的能力展现在学习、生活和情绪等不同面向。多项国际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力更能预测一个人的学业表现、事业成就或健康状况。「自律不是一蹴可几,从他律到自律,需要从小开始慢慢建构,」正念教养专家林丽玲谈到,一个人能够做好自己的事,即代表具
「大人的我」不要吞掉「小孩的我」!自律,就是让小孩在有选择的过程中,学会为自己负责
即使自己不想做,仍会去做该做的事,就是自律。这样的能力展现在学习、生活和情绪等不同面向。多项国际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力更能预测一个人的学业表现、事业成就或健康状况。
「自律不是一蹴可几,从他律到自律,需要从小开始慢慢建构,」正念教养专家林丽玲谈到,一个人能够做好自己的事,即代表具有自律的能力,但随着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学习发展。
比如,3岁的小孩自己吃完饭后,还无法独自收拾清洗,但可以在大人的陪伴下将餐具收到篮子里;6岁的小孩则可以透过教导做到自己吃完早餐后,换好衣服准备上学。
自我觉察与调节的能力
透过正念教养,可以教导小孩自律。正念(Mindfulness),指的是带着好奇、开放的心,觉察当下发生的人、事、物,不给予立即的评价。 「自律也是一种觉察与调节的能力,能够觉察自己的身体、想法、情绪感受,并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及如何达成,」林丽玲说。
林丽玲指出,父母看到小孩缺乏自律的行为,例如出言不逊、熬夜打电玩、房间脏乱等,可以适度的介入,但必须是有觉察的介入,而不是冲动性的介入。因为自律是「我」的培育,「大人的我」不要吞掉「小孩的我」,而是让小孩在经验自己可以有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为自己负责。
林丽玲建议,父母先陪小孩觉察,然后学习调节。如果做一件事做太多,懂得适当的减少;或做一件事做太少,也懂得适当的增加,就是自律力的养成。
比方说小孩开始放长假,空白时间变多,父母最担心的是过度使用手机和网络的问题。与其粗暴的禁止、训斥或威吓,不如引导小孩觉察自己与手机和网络之间的关系,慢慢学会自我调节。
教导小孩学会控制自己
林丽玲分享一位妈妈的经验,她每一次看到小孩打电玩打很久,就会大发脾气,甚至怒摔手机也没有用。有一天,她滑手机追剧追好久,突然感觉脖子有点酸酸的不舒服,发现自己「看太久了」,就暂停下来去做别的事,同时不禁心想:「小孩打电玩,难道不会有同样的感觉吗?」
后来,这位妈妈再看到小孩滑手机滑不停,就靠过去拍拍小孩,以沟通取代责骂:「儿子啊,你一直滑手机,在做什么?」「你滑手机滑这么久,眼睛、手指或肩膀感觉怎么样?」「这时候,可以做点什么事,让身体舒服一点?」
「觉察身体太累、不舒服,懂得减少使用3C的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林丽玲坦言,父母引导小孩听见自己身体的讯息,爱自己身体一下下、休息一下下,感受自己与3C产品之间的关系,就有机会聪明的使用它,而不是被它控制。
林丽玲提醒,父母教导小孩自律,也要懂得自我觉察与调节。 3C帮助我们的生活,但仅是一个工具,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小孩经提点后能控制自己,父母就可以往后退一步;反之,小孩的自制力较差,就需要往前进一步。
例如约定好用30分钟就要关机,偶而加5分钟以内还行,超过时间就要想办法踩煞车。 「我们说好了,但做不到关机,怎么回事?」「因为跟对手开打,如果没过关,太可惜!」「可是我们约好了,你要自己关机,还是我帮你关机?」……,在这个过程中要一关关加进去,点点滴滴、来来回回,帮助小孩管理自己。
自律其实来自「我想要」
很多时候,小孩觉得无聊就滑手机、上网,是因为缺乏个人的兴趣和生活的经验,所以需要引导小孩开发其他的可能性。
林丽玲强调,所有的自律都是来自「我想要」,可以做做看,然后再修正。小孩会有自己的想望,可能平常没机会做,但很想去探索的事,或父母希望陪小孩再增加的能力、较缺乏的亲子活动等,都可以利用长假安排看看。
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例,父母需要从小陪伴孩子,感受阅读的快乐。就像爆米花爆起来之前要有一个热度,面对各式各样的阅读材料,可以从故事着手,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地理位置,而在书籍文字之外,Podcast、影片等也是不错的媒介。
「可以列一张清单,勾选喜欢的项目,让小孩担任队长、带领讨论,比如2星期看一本书或一部影片,藉由早餐约会进行分享,」林丽玲认为,不管从眼或耳进来的媒材经由提问、讨论,像是「你喜欢故事中的主角吗?」「如果换成是你,你会选择怎么做?为什么?」……,可以展开小孩的好奇、觉察与反思,发现是有趣的、和生活有关的,有了喜欢的感觉,就可以再多做一些。
同样地,面对不爱动的孩子,如何让他觉得走到户外、亲近大自然,是一件愉悦的事? 「自律需要『烘焙』,像是带小孩去踏青、野餐,体会脚踩草地的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等,就会让他有动机想安排这方面的活动,」林丽玲说。
选择「爱自己」的行动
林丽玲指出,自律的表现,不一定要做大事,而是在每天的生活小事不断练习、练习再练习,即使偶而「凸槌」一下也没关系。例如看书看2、3天后就停顿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习惯养成需要一些时间,很重要的是能觉察,支持孩子做出「爱自己」的行动,比方说选择现在有兴趣又不太难的读本再开始。
有觉察的学习,带小孩走向自律,而不是反抗。「正念教养的父母有一对翅膀,对自己和小孩发生的事情,光有觉察是不够的,还要有爱与智慧的行动,」林丽玲说,父母帮助小孩也有那对翅膀,就能够展翅高飞,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