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一直唠叨,以身作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规范不必过多如果你希望孩子听见、遵从你的话,规范越少越好。把重点放在维护他们的安全、他人的安全,尊重的观念与良好礼仪。除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之外,其他的事情不用太担心。请家长们略微放松一点
不需要一直唠叨,以身作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
规范不必过多
如果你希望孩子听见、遵从你的话,规范越少越好。把重点放在维护他们的安全、他人的安全,尊重的观念与良好礼仪。除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之外,其他的事情不用太担心。
请家长们略微放松一点,并不表示我们应该同时放宽标准或舍弃规范。没有人喜欢与为所欲为、扰人清静的小鬼头们相处。那会使人疲惫不堪;而且,重点是要找出方法,在养育快乐、健康的孩子的同时,不要自己先累垮了。
如果我们停止执行过多的规范,转而思考我们希望孩子遵守什么样的规范、及其正当理由,也许会更有效。当规范减少,而且每个人都清楚规范的原因,你可能会发现:不需要花太多心力再去管教孩子。
我的意思就是这么简单。我观察到的是,在肯亚,他们的母亲不需要一再惩罚违反规范或不服从的孩子,因为原本就没有很多规范可以违背。预期孩子们遵守的规范,通常是为了维护孩子与周遭他人的安全,以及当地的阶级尊重观念。
相对而言,不干预的方式,可以灌输孩子必要的尊重感,让他(或她)愿意服从家长或权威人士。有些人可能觉得不合常理。然而,只要你的期望前后一致,就不会不合常理。
这也意谓,家长下达指令的时候,孩子通常会听从。
前后一致
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把话重覆说了十次,你会怎么做?你只会充耳不闻,对吧?孩子也是一样。持续的训斥与反复述说,最终会变成噪音─孩子甚至什么也听不到了。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回应,成人(尤其是疲惫的成人)通常会很快地火冒三丈。
要孩子捡拾客厅中的袜子,这样一个简单的请求会升级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最后往往是我们自己干脆去处理这些被忽略的杂事,结局只是令人沮丧;或者为了获得孩子的注意,我们提高声量、甚至施加与一开始要求孩子去做的简单任务完全不成比例的惩罚。而今,我们亲身示范了「前后不一」,对家中一些其实根本不重要的小事而小题大作。那么,当孩子后来模仿我们而做出同样行为时,你就不该感到惊讶。
我们能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减少磨擦的机会。例如,停止控制孩子的穿着,就是容易着手之处。
如果我们认为他们的服装不合适,怎么办?如果衣服不脏、不臭,难道真的不能让孩子连续两天穿同样的裤子吗?或者,你只是担心学校老师的想法?
当我说天气很冷、该穿外套,而孩子们不想听从我的警告,我会建议他们去户外看看天气。他们通常会回来拿外套。
与其坚持「我是正确的」,我的作法是:透过心理学给予他们看似的控制权,避免在一天刚开始就有令人心烦意乱的战争。
孩子的房间一团糟,真的很重要吗?我们必须接受:幼童某天记得这件事,隔天又忘记了。你把期望告诉他们,但是在他们真的准备好之前,要求他们完全负责管理自己的琐事与义务、并不合理─对某些孩子来说,准备好的时间可能比你预期得更晚。
以身作则,比其他任何育儿技巧都有效
如果孩子们在桌上做美术,请他们在完成之后整理干净,这是可被接受的作法。要求他们把衣服放在洗衣篮中、而非卧室地板上,这种作法很好。但是,如果无法每次都做到,别情绪失控,也不要惩罚孩子。毕竟,你自己也不可能总是百分百做到。只要花点时间提醒孩子该做什么,整理干净,就继续去忙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吧。
以身作则,比其他任何育儿技巧都更有效。无需多说。我发现,客气对孩子说话、礼貌对待孩子、面对问题前后一致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往往平静、有爱心与明理。
与孩子们一起努力,让他们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在合理范围内尝试。许多我们看似常规的事情,在其他文化中一点也不合理。
孩子早餐想喝汤,有什么关系?汤是世界各地常见的早餐选项,包括中国人的粥、玻利维亚的牛奶汤与突尼西亚的鹰嘴豆汤。请记住,我们崇尚的规范与价值观并非举世皆然(直到我三十五岁住在美国,才吃到生平第一个汉堡)。
在否决之前,先反问自己,值得争论吗?我们争论的事情真的很重要,攸关孩子将来成为完美无瑕的人吗?那些以长远来看其实并不重要的事情,请就此放手吧!如此更可以大幅减少家中日常的骚动与压力。
前后一致,但非严苛,是灌输良好教养的关键。你可以轻松管理家庭,让孩子们仍旧清楚家中的规范与学校(或其他地方)可能不同,以及你希望他们要遵守的期待。专注遏止不安全或暴力的行为,教导孩子何谓同情与尊重,忽略根本不重要的小事。
当你设立的规范减少,孩子们才有空间去明白:哪些事情与规则是真正重要、而且需要遵守的。等到他们年长到足以理解更多事情,你便可以开始交付他们更多责任,对他们有更多期待。
我发现,你唠叨得越少,孩子越会听进你的话。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