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师31集会员多少钱,心理师第一集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当孩子暴走,心理师3方法第一时间化解亲子冲突,大人不心累,孩子不受伤中断法一:澄清法情绪这种东西很奇妙,一旦处在情绪里,我们的情绪很容易就会跨越个人界线,蔓延到周围其他人身上,这时候就会让别人也感受到压力。因此当孩子处于激躁期时,如果能够让孩子暂

心理师31集会员多少钱,心理师第一集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当孩子暴走,心理师3方法第一时间化解亲子冲突,大人不心累,孩子不受伤

中断法一:澄清法

情绪这种东西很奇妙,一旦处在情绪里,我们的情绪很容易就会跨越个人界线,蔓延到周围其他人身上,这时候就会让别人也感受到压力。

因此当孩子处于激躁期时,如果能够让孩子暂时把情绪的堤防撑住,并且在短时间内不至于溃堤的话,他就不至于马上跑到加速期(出现挑衅、对立、甚至激怒对方的行为)。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协助孩子划定自己的情绪界线。

当孩子躁动甚至情绪冲击到大人时,我们可以简洁又直接地,淡淡地看着孩子,然后问他:「你现在是在对我生气吗?」在这句话底下,你会发现你其实是在问孩子:「你现在是把你自己的生气,丢到我的身上吗?」其中隐含着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就是「我跟你不同,你现在在情绪上,而且你让我感觉到你把你的情绪丢到我身上了。」

通常在使用「澄清法」询问孩子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双眼凝视、表情平淡、语调平和三个原则。因为若能做到这三项条件,那么在这样的表达中,我们可以减少互动时的情绪刺激量,避免与孩子造成更进一步的对立。加上这个问题是封闭式问句,人只要一遇到封闭式问句,就会直觉的往问题预设的方向回答:「是」或「不是」。而这些回答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跨过界线应该要收敛了。

大部分孩子遇到大人问这个问题时,都会沉默或否认,这就是界线被已经默默地建立起来。

然而当孩子回答「是」或「对」时该怎么办呢?遇到这种状况,你可以再接着问他:「你为什么可以对我生气呢?」(同样语气平缓让孩子理清自己的情绪根源。

当你这么问的时候,就是让孩子思考,他现在对你是不是无理取闹?还是有充分理由?他要试着理清引发自己情绪的责任归属。

中断法二:暗示(换位)法

「暗示(换位) 法」指的是当对方在躁动的状态时,很容易把每一个人的言语都解读成对自己的责备或攻击,所以就很容易特别「冲」。别人攻击他,他也要反击回去。因此这时若能在互动中给对方一个简单的台阶下,有些孩子就比较能够顺势稳定一些,如此便达成了我们「反应中断」或是「延迟反应」的目标。

最常给台阶的回应,就是「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这句话可以帮助孩子跳脱出他认为大人又在责备他的预想,同时也在话里多了一些些被理解的感受,如此后面大人想要带出的内容,就比较会被孩子听进去。

而当我们对孩子说出这句话时,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我们也是在暗示自己:试着用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避免单纯只认定对方是对立或爆冲。

这样也会让我们自己更加稳定一些,当双方都在冲突中找到一点点稳定的可能性时,局势也就跟着有了改变的可能。

当导演、给剧本法

另一种暗示法,则是简称「当导演、给剧本」法。

当孩子处在强烈的情绪里时,他人的命令或安抚有些时候不仅无效,反而还会带来反效果,也就是孩子会越刻意和大人唱反调。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个相反的逻辑:也就是我们基于过去孩子情绪高张或对立的行为模式与观察,在孩子快要爆炸前的加速期,我们比他早一步,先说出他等一下应该会出现的行为剧本。透过这样预先告知的方式,让孩子产生「要不要配合、该不该听话?」的心理矛盾。

因为对孩子来说,如果按照大人给的剧本走(实际上是自己每次爆炸的行为模式),似乎自己顺从了大人的话;但如果不按照大人的剧本走,这又不是孩子原本惯性的模式……当这种矛盾形成内在拉锯时,有时候反而会延缓情绪。

举例来说,如果孩子遇到某些点就会卡住或是开始生闷气,当大人没来得及接住他的情绪时就会爆炸,丢东西,攻击别人或是破坏物品时,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当导演、给剧本」法,来突显孩子内部的心理矛盾,甚至同时发挥同理与暗示的作用。

以下只是示范说法,实务上我们可以依据孩子的特性、模式,以自己习惯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你一定会很生气的呀,你甚至会感觉很______(身体症状或抱怨,比如头痛)。因为你一方面想把事情做完、可是一方面又不想面对(同理孩子矛盾的心理)。但是你就是做不了决定,所以只能先生气了。所以我跟你说,等一下你会一直生气,越来越生气。

然后接着你发现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你就会想要攻击(挑衅)______。然后继续生气,因为你知道这无法解决事情,只是让冲突变严重。接着差不多十分钟到三十分钟内,你就会慢慢好ㄧ些,说不定会提前好,也可能会慢一点好,就跟之前一样。

最后,你还是平复下来了,然后就可以面对了。你信不信,等一下就会发生我说的这些事情? 」

透过以上例子的「当导演、给剧本」暗示法,我们一方面不带责备的表达出理解,同时也预知了事情的演变,而这整个过程,也在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内涵(冲突来源)有了觉察。

中断法三:提醒法

「提醒法」又称为「正向指令」。很多人听到「正向」可能就以为这是要我们很同理孩子、很贴近孩子等等,其实不是的。

「正向指令」,是相对于「负向指令」的概念。

「负向指令」很好理解,只要是以「不要……」、「不可以……」、「不准……」开头的句子,通常都可能是负向指令,像是:

「不要说话。」

「不可以自己离开位子。」

「不准在上课时做自己的事情。」

「不要踩地上的水!」

「不要买品皓心理师的书。」等等,用禁止来中止对方的行动就是「负向指令」。

「正向指令」就是直接给出目标行为,像是:

「现在注意看黑板。」

「坐在你的椅子上。」

「把数学课本打开到第……页」

「绕过那一摊水!」

你会发现比起「负向指令」,「正向指令」的方向性明确多了,也比较易于理解和配合。

我们在多年的实务经验中发现,不管在家中或是教室里,当孩子躁动时,通常负向指令是比较没有效的,甚至有时候会引发更高的冲突,因为孩子在高张的情绪下听到「不要……」、「不可以……」的指令时,会有一种被限制、被否定以及被控制的感觉,这对情绪已经不稳定的孩子来说,无异是另一个引爆点。因此,这时候如果能采用「正向指令」,或许效果会好一点点。

比如,用「你应该有更恰当的做法……」取代「你不要……」,因为「你应该有更恰当的做法……」这一句话不具备命令的口吻,既降低了对话中的压力,同时又给出一个孩子选择的空间,暗示孩子有机会可以切换自己的行为,做出更适当的决定。类似的例子包括:

「我相信你有更好的做法,像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

「以你对自己控制力的表现跟能力,我相信你现在能够……」

「以你的表现跟成熟度来说,……对你不是难事。」

「我们上次的约定是怎么说的呢?是不是像现在的情况,我们应该……」

透过上述例句,读者可以发现我使用「正向指令」的方式,不是只给出直接的指令,因为如果单纯的只给出指令,有时候不见得对问题有帮助。你可以想想看,当孩子已经在比较躁动的状态,这时候你知道避免使用「不可以」、「不准……」、「不要……」的负向指令,但是若只单纯使用正向指令时,就会像是:

「把课本拿出来。」

「眼睛看前面,专心上课。」

「我叫你安静。」

这些句子好像还是会让气氛相当紧张,所以单纯地使用正向指令,有时候在孩子躁动的情况下帮助有限,但如果我们能将「正向指令」的语气或姿态,修饰的柔和一些,就有可能降低或延缓冲突或爆炸的可能。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