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好、成绩会更好:情绪力是学习力基石,更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无形资产!社会/情绪智能(SocialandEmotionalIntelligence,SEI),指的是一个人调控自己思想、情绪及行为的能力。研究显示,社会
情绪好、成绩会更好:情绪力是学习力基石,更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社会/情绪智能(Social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I),指的是一个人调控自己思想、情绪及行为的能力。研究显示,社会/情绪教育有助于提升学业成绩、社交或工作表现,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竞争力,也是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装备。
然而,社会/情绪教育虽然这么重要,却是失落的一角,经常被忽略。如果说情绪力是学习力基石,也是一生的无形资产,代表未来的竞争力,那么,抽象的社会/情绪素养该怎么教?如何学?
《未来Family》本期主题探讨了以下重要议题:某地学生最值得重视的心理健康议题、父亲在情绪教养中的角色及重要性、从出生到青春期该有的情绪教养对策、如何透过阅读培养韧性,以及从家庭、学校到社区,该怎么教出小孩的社会情绪力。提供关心社会/情绪教育的父母、老师,更全面开阔的视野,以及具体可行的做法。
长久以来,孩子如果学习状况不佳,师长多半认为是方法出问题。近年来有个新思潮正在颠覆这个误区。研究指出,其实,情绪管理良好、身心安顿得宜、能融入团体的学生,成绩会更好,能高出13个百分点。
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类」,而不是「会学习的机器人」;情绪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却是失落的一角。过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课业表现不断被强调,但同样影响孩子学习至关重要的个别身心状态,却经常被忽略。全球开始积极倡导的「社会/情绪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也可以说是广义的EQ,就是要帮助孩子有更全面健康的发展。
也就是说,学习国、英、数、社、自等学科,靠的是认知的能力,但非认知能力(如自律、情绪管理、开明思想、团队合作等)能够优化认知的学习能力。
在某地推动相关教育多年的芯福里情绪教育推广协会理事长杨俐容强调,孩子面对传统学科的知识架构,只要有学习动机,就能大量运用科技等工具缩短学习时间,只有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没办法透过科技,而必须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
跨国的教育新显学
2017年一篇刊登于美国《儿童发展期刊》(Child Development)的文章,探讨如何透过以学校为本位的「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提升孩子的发展,发现参与课程的学生相较于对照组学生,其平均的学业表现高出13个百分点(percentile points)。同时,SEL也有助于提升孩子有利社会的行为和态度。
OECD报告也提到,认知能力(如一般智力)一直被视为是决定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但最近发现,社会/情绪智能(Social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I)也直接影响工作表现(如职衔和收入),接近、甚至比认知能力还重要,同时远超出父母收入及社经地位的影响力(见图)。
所谓的「社会/情绪智能」,指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思想、情绪及行为的能力,包含妥善处理负面情绪、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关怀同理、建设性解决冲突等重要的非认知能力,不仅是基础的核心素养,更是创造人生福祉的一大关键。
「福祉」(well-being),成为全球教育重新校准后追求的新目标。不论是个人或群体,都需要不断去创造可以实践并维持福祉的条件。
看向国际,从美国到联合国、欧盟、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世界经济论坛(WEF)等国际组织均积极倡导社会/情绪学习,俨然成为跨国的教育新显学。
SEL明显提升学习表现
1994年美国率先成立「学业、社交与情绪学习组织」(CASEL),呼吁透过SEL,提供孩子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所需的装备。近年来OECD强调,高社会/情绪智能的孩子,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相对较高,对孩子的影响也更深远,是人生成功与幸福与否的关键。
研究显示,SEL的确有助于提升学业成绩、社交或工作表现,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竞争力。
「未来,人们不太可能只专注自己本份的工作就能够生存,而是需要靠不同专业之间的互相沟通与激励,才能永续经营与胜出。」某地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雷庚玲坦言,现在愈来愈重视跨界整合,不同专业之间的思考模式很不一样,因此沟通合作的能力变得益发重要。
也因此,在小学与中学、甚至幼儿园都纳入「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议题,近年来备受各国的重视。
SEL涵盖五大核心能力
杨俐容表示,由美国CASEL发起、联合国倡议的社会/情绪学习,包括自我觉察、自我管理、社会觉察、人际技巧、明智抉择等五大核心能力。
1. 自我觉察: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与价值,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自己的行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有充分的自信、乐观,且具备成长的心态。
2. 自我管理:在不同状况下,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想法与行为,有效管理压力、控制冲动与自我激励。建立且努力达成个人及学业的目标。
3. 社会觉察:能够觉察、了解和同理别人,包括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了解社会伦理的行为规范,知道家庭、学校和社区有哪些资源及支持。
4. 人际技巧:能够跟不同的个人与群体,建立维持健康有益的关系。清楚沟通、仔细聆听、与他人合作、拒受不当的社会压力、有建设性的处理冲突,以及在需要时寻求和提供协助。
5. 明智抉择:在伦理标准、安全考量与社会规范下,能对于个人行为与社会互动做出明智抉择。真实的评估不同行动的后果,也会考量到自己及他人的福祉。
OECD则将社会/情绪智能扩展为五大面向,包括「任务表现」、「情绪管理」、「团队合作」、「开明思想」、「与他人互动」。每个面向之下有更细项的社会/情绪智能,例如「情绪管理」包括抗压性、乐观、情绪控管,「团队合作」则分为同理心、信任及合作。
学校是最佳的学习场所
社会/情绪教育不只要在家庭落实,学校其实是最佳的学习场所。 108课纲强调「自发、互动、共好」的精神,提供了一个新契机,帮助孩子学习从专注自己(自发)、关怀别人(互动),到理解世界(共好)。
芯福里情绪教育推广协会副秘书长暨研发部部长陈慧慈表示,从美国到某地的学校仍以学业取向为主,但无论是为了提升学业表现或推动品格、性平、反毒、反霸凌等教育专案,倘若没有纳入社会/情绪学习,多以失败收场。 「因为偏差行为都是情绪没有出口,长久累积下来的恶果。」
但是抽象的社会/情绪素养该怎么教?可以是结合既有的班级经营,将社会情绪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或团体活动,例如说故事、分组讨论、玩桌游、戏剧表演等,透过创造情境或提供任务,增加孩子互动的机会。
也可以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单独列为一门课,更有系统和完整的呈现课程内涵,例如芯福里在全台一百多所小学开设免费EQ课程,受益的孩童至今已高达数十万人。
因应新课纲上路,某地市政府教育局率先于去年展开「情绪/社会智能观察纪录」的试办计划。从15所高中小,扩大到108学年度的31所高中小,包含「个人内在技巧」、「人际之间技巧」、「压力管理」、「适应力」及「一般心情」等五大观察面向,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自我领导与统御的能力。
情绪力是学习力基石
「做情绪/社会智能的观察,有机会看到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某地市立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副教授危芷芬指出,引导孩子想象未来的生活,让专业学习与情绪教育平衡发展,形成好的循环。希望孩子不是消耗青春在情绪的困扰,而是更专注培养自己的兴趣及专长。
杨俐容认为,情绪力是学习力基石,也是一生的无形资产,代表未来的竞争力。危芷芬强调,一个永续经营的人生,需要有挑战性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助人的快乐,做到这三件事,即使遇到很多挫折,也能够重新站起来。
以孩子的基准为起点,把握学习的机会
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陈永仪表示,社会/情绪智能是先天与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的基准点会不一样。 「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别人比,」她建议父母,在考虑小孩是否需要帮助增进EQ之前,应先了解、接受自己小孩的状态,以小孩的基准为起点,再思考是否需要调整,以及如何调整。
情绪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陈永仪曾在半夜的大学校园里,看见学生自愿牺牲睡眠的在练习跳霹雳舞,只要是有兴趣的东西,令人感到好奇、有挑战性,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