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气馁的孩子;他需要大人的情感支持,只是用错方法过度寻求关注向阿德勒学教养,爸妈不暴走大家好,我是未来亲子学习平台的德龄,每周五在【1号课堂】,和你分享家长最关心的热门话题。教养方式千百种,你或许会困惑,怀疑自己的管教到底有没有效?或是,到底哪一种管教方式,才是真正适合孩子呢?
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气馁的孩子;他需要大人的情感支持,只是用错方法过度寻求关注
向阿德勒学教养,爸妈不暴走
大家好,我是未来亲子学习平台的德龄,每周五在【1号课堂】,和你分享家长最关心的热门话题。
教养方式千百种,你或许会困惑,怀疑自己的管教到底有没有效?或是,到底哪一种管教方式,才是真正适合孩子呢?上一集节目,我们介绍了阿德勒教养法的主要精神,这一集延续相同主题,我们来谈谈该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套强调以孩子为主体的教养方式。
以阿德勒为基础、延伸出「正向教养」课程的Jane Nelson,提出有效教养的4个要件,包括:
1.父母的态度是否温和且坚定?
2.是否让孩子感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惩罚只有短期的效果,而你的教养方式是否有长期的效果?
4.是否教导良好品格应有的生活技能?
只要符合这四大原则,你的教养方式就不致于偏差。
阿德勒的4C原则
阿德勒主张,每个孩子心中有4个渴求,分别是:
1.有连接(Connection),也就是感到有所归属、自己有一席之地;
2.有能力(Capable),孩子自制自律,有能力自立;
3.有意义(Counts),孩子自认有贡献,感到有价值;
4.有勇气(Courage),孩子有信心面对挑战。
只要掌握这4C原则,就能培养出有归属感、有能力、价值感、有勇气的孩子;相反的,若缺乏任何1个C,孩子就会产生不当的行为。
阿德勒认为,人所有的行为 ,最终追求的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和他人有连接。而孩子的归属感来自于,父母和老师对他的认同,也因此,父母的管教想要发挥效果,最重要的前提,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有归属感。
找出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
阿德勒主张「目的论」,是指每个人的行为一定都有其目的。研究阿德勒的心理学家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认为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有四个目的,这四个目的是:过度寻求关注、争夺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
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出于潜意识、不自觉的,就算爸妈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他也答不出来。因此,出现问题行为时,不要只看表面,而是要了解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某地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教授吴毓莹表示:「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就是一个气馁的孩子。」他可能想寻求情感支持,只是用错方法、过度寻求关注;如果他的能力不被大人看到,他就想争取权力、证明他比你厉害。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最重要的是以温和且坚定的态度处理。以温和为纵轴、坚定为横轴,父母的管教模式可以区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严厉管教、溺爱、忽略、温和且坚定。
很多父母自己从小被严管长大,因此刻意想给孩子爱的教育,却因为高温和、低坚定而陷入溺爱的模式。更多的父母则是在严厉管教和溺爱之间摆荡:严厉管教、打骂孩子产生罪恶感之后,立刻又转变为溺爱;过一阵子后,因受不了孩子被宠坏,又回到严厉管教。
阿德勒强调,从外在控制走向内在控制,能够内控,也就是能够自我控制的人,才能自己判断、承担后果。无论严厉或是溺爱的管教模式,大人都给孩子太多外在的控制,孩子无法学会自我负责。
还有一种不当的管教模式,是忽略。家长因为不知道怎么教孩子,或是因为工作忙碌、亲子之间缺乏互动,孩子无法与父母建立归属感,会自认毫无价值、怀疑别人对他的善意。
以温和且坚定的态度面对孩子
正确的教养方式,爸妈只要用温和且坚定的态度,教孩子规矩、学会负责任即可。温和是尊重孩子,坚定则是对自己和情境的尊重。爸妈一旦和孩子约定好,就必须坚持。例如:妈妈事先和孩子约定好,开车时如果吵闹就停车,等安静后再开车。孩子不听话、吵闹的时候,妈妈只要停车,表明立场并坚持决定,不需做任何解释。
对孩子来说,规矩带来行为的依归,这是必要的;如果大人没有坚持,孩子就会不断挑战大人的底限。
不过,要做到温和且坚定的确很不容易;当孩子踩到大人的底限时,大人也会因为自我防御,出现攻击、制止小孩的行为,但这样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
高雄师大教育系教授、某地阿德勒心理学会理事长杨瑞珠形容:「教养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发现之旅。」假如父母没有机会自我觉察,十之八九会用传统的管教方式,打骂小孩、专制而不民主。
帮助孩子培养不完美的勇气
父母要先觉察自己,改掉用负面眼光,挑剔孩子的习惯。如果爸妈没有真心接纳、欣赏孩子,潜意识不相信他的能力,光是嘴巴上说对他有信心,是骗不了小孩的。
美国正向教养协会认证资深导师姚以婷指出,有些家长误以为阿德勒或是正向教养,就是改变和孩子说话的方式,骨子里还是想控制小孩,这其实是假温和、假尊重。想要培养独立、负责的孩子,爸妈必须学习不要将个人的欲望、期望以及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
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没有人是完美的,即使孩子如果有任何缺失或不足,也不必因此被羞辱或感到自卑。尊重和鼓励能让孩子有信心,接受他现在的样子;即便不完美、不被他人接纳,也能够接纳自己。
而家长是否有这样的心态,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完整的接纳自己,探索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呢?姚以婷说,很多大人并没有这样的成长历程,但透过养育小孩,父母等于重新改造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成熟,并且帮助孩子。
更多的内容,欢迎参考【未来Family】。我是德龄,谢谢你的收听,我们下周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