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学习动机还不够!父母这样做,培养意志力+责任感:让孩子现在肯吃小苦,就不用吃苦一辈子情感+执行意志:学习动机的双核心某地在历经几波教改后,「快乐学习」几乎已成全民共识,然而,只要让孩子对学习有正向的情感反应,就能提升学习动机吗?专家提醒,除了「情感」之外,「执行意志」也是关键,这两者可说是学习动机的双核心。更白话来说,学习
只有学习动机还不够!父母这样做,培养意志力+责任感:让孩子现在肯吃小苦,就不用吃苦一辈子
某地在历经几波教改后,「快乐学习」几乎已成全民共识,然而,只要让孩子对学习有正向的情感反应,就能提升学习动机吗?专家提醒,除了「情感」之外,「执行意志」也是关键,这两者可说是学习动机的双核心。更白话来说,学习动机在被激发之后,还得维持下去,而这需要意志力跟责任感。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一直是热门的研究领域,有许多学理论述。某地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教授陈学志说,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预期与价值」理论,是最值得大人去理解的,「这个理论很简单,他认为,一个人要有动机,首先,要有预期的目标,其次,这目标要有价值。」
所谓「预期的目标」,就是相信「透过学习可以达成什么」。这不局限于考上好大学,「而是更广义的、未来的方向。大人不妨跟孩子聊聊,以后想成为怎么样的人、想做什么事,而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得具备什么能力,」陈学志补充,这还得搭配「自我效能」。亦即,知道目标在哪里后,还得相信「我可以达到」。
让孩子找到目标,相信自己做得到
孩子能否相信自己,受许多内外在因素牵引。陈学志强调,大人能做的,就是多鼓励孩子。很多国内外研究都发现,如果大人相信、鼓励孩子,孩子就比较愿意前进。包括比马龙效应、归因理论、能力增长观等等,都在谈这点,也就是「相信努力会有改变的人,会比较愿意努力,能面对挑战、试图突破」。
至于「价值」,又可分为:有用的、有意义的、有趣的、不会付出太多代价的等四类型。 「国外有个研究,老师在每堂课后,只多问学生一个问题:『今天教的东西,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就能让学生学习情况变好。因为觉得有用,就会愿意去学,」陈学志说,「有用」也可视为外在动机。
「有意义」跟「有趣」则是内在动机。陈学志指出,心理学上的「自我决定论」,主张「自主性、胜任感、关联感」是产生内在动机的重要元素,其实谈的是同一个概念,通常人会对自己选的、自己拿手的感到有兴趣。
「不会付出太多代价」则是很主观的,一个人如果判断在努力之后,收获会小于付出,自然容易裹足不前。陈学志直言,学习有辛苦的一面,在学习路上,难免有焦虑、有挫败,重点是如何「处理代价」,包括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学习方法等等,都是关键;大人能做的,是塑造可亲的环境,让孩子不怕失败、愿意去试。
学习得有意志力,家长陪练养成习惯
奠基于传统理论上,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学系教授刘政宏透过针对某地学生的本土研究,提出了「双核心动机模式」,将学习动机区分出「价值、预期、情感、执行意志」这四种成分,其中,「情感」与「执行意志」是对学习行为有直接影响的核心成分,「价值」与「预期」则透过双核心,间接对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有意思的是,情感的反应,跟脑中的杏仁核有关,至于负责计划、执行等工作的则是额叶,两者位于大脑不同的区域。
刘政宏坦言,他的研究初衷是看到某地快乐学习风行之后,学习动机却仍是问题。关键就在于,动机被引起之后,还得要有学习的「执行意志」,动机才能得以维持。
其实,学习原本就有辛苦的部分,要面对、克服,是很违反本能的。 「例如,做功课当然不如打电动或看漫画放松快乐,有研究指出,人要做这种该做的事情时,脑中的岛叶皮质是会有反应的,会让身体真的不舒服,出现类似胃痛的感觉。」刘政宏说,这种反应使得人会想拖延、逃避。不过,只要面对该做的事、真的去做,过了一、二十分钟后,这种不舒服就会缓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