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说「不」是好事,但了解孩子说「不」的原因,同样重要!一九九九年四月,美国科伦拜高中发生严重校园暴力,两名学生持枪射杀,导致十二名学生及一名教师身亡,二十四人受伤,两人随后自杀身亡。此事件影响深远,或出于模仿效应,校园枪击接踵发生,举国对校园攻击高度警戒,枪枝管制的民意高涨。多数世人总在命案发
尊重孩子说「不」是好事,但了解孩子说「不」的原因,同样重要!
一九九九年四月,美国科伦拜高中发生严重校园暴力,两名学生持枪射杀,导致十二名学生及一名教师身亡,二十四人受伤,两人随后自杀身亡。此事件影响深远,或出于模仿效应,校园枪击接踵发生,举国对校园攻击高度警戒,枪枝管制的民意高涨。
多数世人总在命案发生的当下,极力严厉谴责「必然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败、母职的荒废、父母的高压压迫、家暴的环境…..」,才会养出行为偏差乖张的杀人魔孩子,名嘴、媒体和教养专家忙不迭地简化青少年心智的大幅变化、杀人成因之复杂、家庭教育有它的极限、良好的教养不保证孩子的美满、同侪对青少年惊人的影响力,以及精神疾病的苦痛与脑部健康的难防,世人看不到无论父母多努力,孩子仍可能走向一条风景殊异的路,生命是层层迷雾,而上帝并未慨然允诺父母成为拨雾的人。
在检讨声浪中,有个声音一直不被听见:凶手的父母。倾听父母心中真实感受、对孩子走向暴力(包含他杀与自杀)的观察、原生家庭互动与教养方式的反省,才是预防暴力发生的关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其中一名青少年杀手狄伦.克莱伯德母亲所撰写的回忆录。
如果您想在这本书中,寻找狄伦母亲如何「教子无方」的大量证据,您将感到失望。因为,狄伦母亲本身就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在教养上更是一位「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给予狄伦充足的爱,却不至于溺爱。而狄伦,在案发与策划犯案之前,是一位阳光男孩,和时下青少年相比,「没有异状」,还是小学杰出校友呢!
她观察到,狄伦有多一点的不同:特别爱面子、好胜心强。这或许没什么,但他容易因小小挫折而不开心,进而回避面对挫折。他总若无其事地说:「不知道」,或「没什么」。狄伦没有说的,究竟是什么?
狄伦身故后,有段「地下室录影带」被警方发现,是他们策划谋杀前的自拍影片。母亲痛苦地目睹:他的阳光男孩,竟是神似希特勒的种族歧视者;再者,伤亡惨重的科伦拜高中事件,只是一次「失败」的大屠杀。他原先要「成功」地炸掉学校与所有师生。
这是孩子完美隐藏的「地下室」——那里藏有大批枪械与炸药,以及暴力计划。
「孩子没有异状」,不是父母的推托之词。令人不寒而栗地,这是青少年真实而普遍的状况。
一位高中女生育莹(化名)服药自杀、幸而获救。事发前几天,妈妈还问育莹:「一起出去吃个饭吧!」
她面无表情地说:「我不去。」
妈妈反射性地说:「没关系,你在家里休息。」
过了两天,育莹就出现自杀行为。几经鼓励,她才告诉我,遭受网络霸凌,内心痛苦而有轻生念头。我鼓励妈妈:「当孩子说『不』的时候,你可以追问:『你不去,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尊重孩子说「不」是好事,但了解孩子说「不」的原因,同样重要。青少年常不太确定自己的想法。当父母学习倾听,提供安全的氛围,孩子往往愿意讲更多,而能理清想法,不需要在每个「是」之前,举起「不」的大标语。
历经悲剧,伊伦的妈妈恳求每位父母:一定要更积极了解孩子。因为,青少年心中都有一片地下室录影带。各位父母,您看过了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