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甘情不愿的分享,对孩子来说其实是抢劫!是一个平常的午后,耳边传来这几周重复的指令和引导。「宁宁,你已经长大了,要让妹妹阿,玩具要互相分享才能玩啊!不然阿嬷要收起来啰!」看着阿嬷边拉起被推倒的一岁的芝芝,边叨念着四岁的宁宁。「不要收起来,我要玩!」宁宁鼓起腮帮子。「要玩就要互相分享一起玩啊」当阿嬷这样说着时,宁宁撇头不语。这样的情境让我想起我自己的小时候,想当初我
是一个平常的午后,耳边传来这几周重复的指令和引导。
「宁宁,你已经长大了,要让妹妹阿,玩具要互相分享才能玩啊!不然阿嬷要收起来啰!」看着阿嬷边拉起被推倒的一岁的芝芝,边叨念着四岁的宁宁。
「不要收起来,我要玩!」宁宁鼓起腮帮子。
「要玩就要互相分享一起玩啊」当阿嬷这样说着时,宁宁撇头不语。
这样的情境让我想起我自己的小时候,想当初我跟妹妹差距的年纪也和宁宁与芝芝这两位姪女差距相当,但当初我妈还不是阿嬷的时候我可不是这样被叨念着对待,而是直接河东狮吼外加藤条咻咻的处理我和妹妹抢东西的纷争,心想着你们都这么好命了,还不赶快识相遵守阿嬷的教诲,等等皮鞭加身阿姨可管不了啊!但我想这是家中有两个以上小孩经常发生的场景,一天演个五回合是家常便饭。
然而其实我很能体会宁宁的感受,在我幼时的时候总是会不服气为什么大的一定要让小的,而小的一定要听大的,这得很不幸的我是生在上有姐姐下有妹妹的老二,这两种心有不甘的处境都经验过。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于这样的规定为何会这样不服气,后来的工作走上心理师这条路,同时又做着早疗工作,对于那个曾经幼小的自己,以及无数被父母带来眼前来见我的拗脾气孩子开始有所洞悉与体会。
其实分享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它很难也很难,端看是从哪个心理角度出发。分享可以粗略分为两种心理状态,一种是我有多的资源,我自己用不了这么多,我可以分你一些,例如首富将他一部分的收入捐献给社会,金钱的失去对他的生活品质并不会造成影响。
另一种分享则是即使我拥有的资源很少,但我仍愿意分给你,然而这样的分享可能是会让自己可能也受苦,例如在市场卖菜陈树菊阿嬷,或是某平台中有很多影片拍摄乞丐将自己分到的食物和钱给其他需要的人。
前者的分享对大部分的人来说是简单容易的,后者的分享则是需要舍得和勇气,也因为这样的分享多么不容易,因此容易获得社会肯定与赞扬。
大人的分享世界是如此,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只是大人分享的资源是金钱、物资,小孩世界的资源是玩具、大人的爱与注意力等。
我们可试着将这些大人与小孩资源想成是种货币。通常可以很轻易理解成人世界的货币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得依靠这些资源帮助我们生存下去;对儿童世界来说也是,玩具、大人的爱与注意力等是他们世界里的货币,他们依靠这些资源活下去。我们不该因两个世界货币不同,就轻忽他们各自的价值。
分享的快乐 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
因此我们可以感同身受一下,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所得到的资源总是不够用的时候,他怎么会想要分享呢?他若能忍住不抢夺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还分享呢。而心里感到资源不足,就是一种匮乏感,这里所说的匮乏可以指单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展现在心理上的,我们会注意到有些人即使拥有了很多物质,但心里还是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
若是你注意到孩子即使自己拥有的并不多,但仍乐意将自己所剩不多的资源分享出去,那真的是难得可贵的优点,值得肯定与赞扬。而若在孩子在还没有准备好分享之前,就强行要他接受或礼让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这就好比强行要求你捐赠百万到某人户头,虽然是你动手转帐出去的,但心里不免有种被抢劫的感觉。
分享的基础应该建立在自愿以及经验到快乐的基础上,而不是因为年纪大就必须要分享,若这样要求孩子,那么我们的社会不也能规定有钱人就必定要捐献金钱,但生活中的情况并非如此。
因此虽然我们总是期盼孩子可以和乐相互分享资源,但在孩子不愿分享时我们可以先停下来想想与听听他不愿分享的原因,会比直接强行要求孩子做出分享的行为来的好,因为不是心甘情愿地分享跟被抢劫没两样啊,这样只是会让孩子感到二度伤害,同时他是因为大人的威胁利诱下才分享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出自喜乐、利他的心情。
许多父母也许会担心,这样长期下来孩子是否会变的霸道与被宠坏,然而我们也要相信,若能仔细观察和倾听孩子背后不愿分享的理由和感受,并对其背后原因做些好的处理,那么当孩子心里感到满足到某一程度不感到匮乏时,自然就容易接受引导以及出现分享行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