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叫人、问话不回答」亲友聚会爸妈最怕小孩像「蛤蜊」!蔡颖卿教你4句话引导孩子大方说每当亲友聚会,孩子可能会接触到许多亲戚长辈,你是否担心孩子表现不得体?教养专家bubu老师蔡颖卿及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教授陈富美,分享一些平常教孩子养成好礼
「不想叫人、问话不回答」亲友聚会爸妈最怕小孩像「蛤蜊」!蔡颖卿教你4句话引导孩子大方说
每当亲友聚会,孩子可能会接触到许多亲戚长辈,你是否担心孩子表现不得体?教养专家bubu老师蔡颖卿及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教授陈富美,分享一些平常教孩子养成好礼貌的基本功,及见长辈的临场谈话原则。
现代父母愈来愈注重孩子的礼貌。蔡颖卿表示,当社会开始注意「礼貌」时,必然是许多人已经失去礼貌了。礼貌有其形式,但不是虚的,而是了解彼此的亲疏远近,在恰当的距离、适合的位置,带着必要的愉快,诚心与人互动。
陈富美指出,学龄前的孩子易受先天气质影响:所谓先天气质,可分为「对人的趋近性」跟「情绪本质」等,前者是指面对陌生的人、事、物时,孩子的基本反应是接纳或拒绝的,例如陌生的长辈拿零食给孩子时,有的孩子会吃、有的孩子就不愿吃。这无关礼貌,而是孩子的先天特质。
情绪本质也有先天及后天因素,指的是孩子整体心情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对人是友善的或不友善的。陈富美说,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后天养成的,但研究显示,从小婴儿阶段就有人爱笑、有人爱发脾气。
常有父母认为小孩亦是独立个体、要予以尊重等,因此纵容孩子的不礼貌,蔡颖卿强调,这是种误区,所有的独立个体都需要在人际关系中生活,父母固然要尊重孩子,但孩子也要尊重父母与他人、顾虑对方的感受。
「现代父母无需诚惶诚恐,自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更不必对孩子应该做到却未能做到的事做过多的解读,」蔡颖卿认为,父母应该要信念成熟、态度坚定的教导孩子,尤其是重要且正确的价值观,礼貌教育正是其一。
日常4句话,培养孩子的礼貌
蔡颖卿认为,礼貌是有很多好处的,不但能让人际关系和谐,父母所希望的体贴与爱,不透过礼貌也无法传达,父母应该更自然的看待礼貌教育,从小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开始。
要让孩子懂礼貌,而且能适切表达,最根本的方法真的很「日常」,蔡颖卿建议天天带领孩子说以下这四句话,因为礼貌教育是情境的习染,父母与孩子日日彼此问安最有效:
早安。
我要出门了,再见。
我回来了。
我要去睡了,晚安。
就这么简单。蔡颖卿说,真诚的对待对方、让相处的时刻舒服,正是礼貌的意义;以上这四句话天天说,养成习惯,透过形式自我训练,久而久之,形式便能与内涵合一,这四句话也能自然而然的延伸、运用,可繁可简。到了节庆时刻、大家族相聚的场合,孩子就能愉悦应对。
不同年龄孩子的礼貌导引
陈富美说,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父母可采取不同的礼貌导引方式,并可在节庆时机会教育。
1.学龄前儿童: 对学龄前儿童,父母可以先让他熟悉陌生的亲友,例如拿亲友照片给孩子看、介绍一番;小班以上的孩子,可以引导绘制家庭树,边画边学习亲属关系。在家族聚会前,不妨先预告、练习,例如告诉孩子:「等一下我们会遇到大姑姑,她是爸爸的姊姊,你可以跟大姑姑说:_____节快乐喔!」
或是跟孩子讨论若收到礼物、红包,该怎么回答。陈富美建议,多给孩子「选择权」,例如问他:「如果收到礼物或红包,你要说『谢谢』还是『某某节快乐』呢?」让孩子有参与感。
2.小学的孩子: 这阶段父母可多鼓励孩子主动社交,在人际关系中有良好经验后,有助于产生正向循环。
小学的孩子仿佛小大人,常需面临尴尬话题,例如被问成绩、被批评身材、被比较等,父母可视情况转移话题,引导到孩子有兴趣或有成就感的领域。
目前多数孩子都生活在小家庭中,对「家族」的认识不深刻,父母可以多说一些与其他家族成员间的故事,让孩子对这些人「有感」,较容易有良性互动。
3.高中以上:
此时孩子进入青春期,面临课业压力与身心变化,更需父母体贴包容。亲戚聚会时,最常见的景象,就是大人聊天、孩子滑手机,此时父母不妨主动互动,例如说:「儿子,你上次介绍给我的App好好用喔,要不要SHOW给阿姨看,阿姨好像也很需要喔!」或者说:「你上次给我看的那段影片,真的超好笑,找出来给大家也笑一笑,好吗?」让孩子有熟悉的话题可以跟大家互动。
陈富美强调,趁着节庆时,多带领孩子建立与亲友的来往连接,也是最佳的情感教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