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幼儿园园长:教小孩做好情绪管理,内化为习惯与能力,才是真正赢在人生的起跑点情境:一个小班男生吃饭时不小心将汤匙掉在地上,坚持要老师去捡起来,换一支干净的给他,哭闹了40分钟。看似简单的事,发生在小孩身上就成了大麻烦,而这就是幼教现场的日常,每天都要面对小孩的行为与情绪问题。「现在小孩的坚持度愈来愈高,性情儿愈来愈多,却往往不知道
吉利幼儿园园长:教小孩做好情绪管理,内化为习惯与能力,才是真正赢在人生的起跑点
情境:一个小班男生吃饭时不小心将汤匙掉在地上,坚持要老师去捡起来,换一支干净的给他,哭闹了40分钟。
看似简单的事,发生在小孩身上就成了大麻烦,而这就是幼教现场的日常,每天都要面对小孩的行为与情绪问题。
「现在小孩的坚持度愈来愈高,性情儿愈来愈多,却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从事幼教工作长达30多年的吉利非营利幼儿园园长柯秋桂观察,除了年纪较小的孩子容易受生理影响,譬如饿了、累了或不舒服,情绪也会跟着不好外,幼儿最常发生的情绪困扰是人际互动与适应团体生活的问题。
柯秋桂指出,幼教老师经常碰到小孩不会处理自己情绪的状况,花很多时间引导、协助,却未必有足够时间做个别处理。因此,幼儿园有计划的进行情绪教育,变得愈来愈重要。
在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中,情绪是六大领域之一,但究竟该怎么操作进行?
柯秋桂表示,随机教学是最常见的做法。老师通常以某个事件做为情境,找到相关的故事绘本,带小孩一起讨论、思考。其他如团体讨论、主题教学、学习区、儿童剧场等,也都可以结合情绪教育。
老师更了解情绪,提供有系统的学习
柯秋桂强调:「随机教学只是点状的学习,很难建立大脑的回路及习惯。」孩子需要有系统的学习,从小班、中班到大班循序渐进,才能逐步建立表达、理解及调节情绪的能力,关键是老师要先懂得情绪教育的重要内涵。
柯秋桂侃侃而谈,随着孩子的语言发展与成熟程度,从小班、中班到大班,会带入不同的情绪课程,教导他们认识、处理各种正向与负向情绪。「在课程活动设计上,多点『得意』,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的正向概念,相信自己做得到(I can);赋予『惊喜』,则让孩子对生活充满一些期待,」柯秋桂说。
柯秋桂指出,每个小孩发脾气都有原因,不一定是眼睛看到的样子,要关心、同理小孩的情绪感受,也要去了解表象后发生了什么事。
以下雨天不能出去户外教学为例,小孩可能表现出生气,但内在可能是失望、无聊、难过。这时候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不要那么失望?老师可以陪小孩在教室里野餐、带雨伞到公园玩等等,而不是说「干么那么爱生气」,结果孩子可能更生气。
掌握策略与方法,逐渐内化成习惯
柯秋桂认为,「情绪那么多样化,要引导小孩能够理清、表达,甚至想办法调节情绪,最重要的是提供处理情绪的策略及方法,帮助小孩慢慢内化成习惯。」
有家长分享,小孩看医生要打针,学会运用自我强化的语言:「不怕、不怕,我会勇敢」,也会跟妈妈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如果打针真的很痛,我可不可以哭一下?」「如果打完针,我还是很难过,可不可以抱抱我?」
也有的小孩学会察觉别人的情绪及付出关怀。有小班男生好不容易完成很漂亮的积木玩具却不慎掉在地上,难过的大哭,同学会安慰他、陪他一起收。小孩在家看到妈妈大发脾气,也会主动提醒妈妈:「老师说,如果很生气,可以数数呼吸,也可以到别的地方,冷静一下。」
看见孩子具备良好的社会情绪力,学会安顿自己身心、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策略方法,才是真正赢在人生的起跑点。
主题教学融入情绪教育
吉利幼儿园曾进行一个主题教学「我和我的朋友」,让孩子了解,每个人有不同的兴趣、喜好与想法,培养正向的互动、沟通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包括:朋友喜欢吃什么水果?家住几楼?最喜爱的动物、游戏或学习区是什么?为什么我的朋友会生气?朋友生气时,我该怎么办?
有趣的是,该主题教学设计了「陪朋友玩他喜欢的学习区」活动,但关于谁要先陪谁玩,有些孩子还没玩就先心情不好、生气和吵架,后来想办法透过「猜拳」或「商量」等方式解决。同时带入「两人三脚」等游戏,当急性子和慢动作的小孩搭档合作,彼此要「听到」并练习「同理」对方的感受,还要解决速度不同的问题,例如同时喊「1」(绑在一起的脚)、「2」(另外一只脚)……。
最后老师更分享了《乔治与玛莎》、《苏小鸭去旅行》等故事绘本,引导孩子计划如何感谢朋友。有人辛苦的做出珠珠马赛克、木工城堡、女神机器人等,亲手制作小礼物,就是为了告诉朋友「有你真好」。
毕业挑战: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的情绪绘本
在吉利幼儿园,每一位刚升大班的小孩都要接受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规划并完成属于自己的毕业挑战。
从小情绪敏感的蔡沐衡,挑战的是用台语讲一本自己创作的情绪绘本,书名叫做《怕输的猪猪》。故事主角「猪猪」其实是作者的化身,个性好胜、很怕输,不管猜拳、叠积木、踢足球……,每次想到输都会感到不开心、难过或很愤怒。
简依帆谈起儿子沐衡小时候有多怕输。他在家里跟表兄弟玩大富翁、跳棋等游戏,一旦发现自己快输了就会赶紧跑掉,后来被要求一定要玩完,但输了就会生气的丢东西、大哭或骂人。 「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玩叠积木,输了又大发脾气,愤怒的对着妈妈说:你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让我面对这样的状况?」
为了多些磨练的机会,爸妈会刻意陪儿子玩桌游,尽量让他不赢也不输,保持在中间(第二名)。爸爸为了让沐衡学会怎么输,也带他加入足球队,希望藉由团队去练习接受输赢的结果。
简依帆鼓励儿子挑战创作一本小书,将发生过的生活经验画下来,也是一种透过书写来疗愈、提升自己的方式。在书中运用很多情绪课学到的方法,包括数数呼吸,想高山、大海、大树,就能够平静下来,甚至联想到毕业歌曲《快乐天堂》当中的一句歌词:「没有人应该永远沮丧」来勉励自己。
简依帆指出,儿子在故事的结尾坚持要快乐的结局,和朋友猜拳猜「赢」了,代表仍有一股好胜心,期许自己有好的表现,只是他已慢慢学会调节情绪。
最近蔡沐衡和爸妈玩「拉密」桌游,不小心最后一名。他生气的跑回自己的房间,说:「我再也不要玩这个游戏了。」但大约过一分钟后就出来,说:「我现在可以来帮忙收拾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