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作文老师─张嘉骅:教孩子有意识的生活,找回诗性出版逾40本童书,包括《少年读史记》等书在两岸都很畅销的知名作家张嘉骅认为,简单来说,作文教育就是让孩子能吸收生命中各种现象,在内心运作、思考之后,创作而出。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有简单的方法论吗?出版逾40本童书,包括《少年读史记》等书在两岸都很畅销的知名作家张嘉骅认为,首先要做「有效的阅读」,引导孩子读各类好书,甚
儿童文学作家、作文老师 ─ 张嘉骅:教孩子有意识的生活,找回诗性
出版逾40本童书,包括《少年读史记》等书在两岸都很畅销的知名作家张嘉骅认为,简单来说,作文教育就是让孩子能吸收生命中各种现象,在内心运作、思考之后,创作而出。
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有简单的方法论吗?出版逾40本童书,包括《少年读史记》等书在两岸都很畅销的知名作家张嘉骅认为,首先要做「有效的阅读」,引导孩子读各类好书,甚至可以读诗,不仅要愿意读,还得读通、读懂。
「孩子把这些好文章吃进去之后,它们就会变成养分;写作时,只要大人适当引导,它们就能发挥出来,成为孩子一生受用的创作能力,」张嘉骅表示。
张嘉骅强调,作文教育应该是启发孩子对生命的反刍、让孩子表现对世界的热爱。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能吸收生命中各种现象,在内心运作、思考之后,创作而出。会写作的人,是有生命感怀的,不会活得沉闷,至于考试得高分等等,那只是附加价值而已。
先有想法,再求做法;先求好,再求多
张嘉骅建议,大人对于孩子的写作不需设限,所谓「文无定法」,文章是有很多种可能性的,「教作文不是教孩子『起承转合』这种套路,而是陪着孩子去思考一篇文章的各种可能,让孩子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先有想法,再求做法;先求好,再求多。」
文学本科出身的张嘉骅,19岁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获奖无数。后来聚焦儿童文学,出版逾40种童书,包括《少年读史记》等书在两岸都很畅销,数量已突破200万册。
近十年来,因为太多人请益,张嘉骅也投入作文教学,并将教学心法集结成《作文攻顶》一书。
创作路看似顺利,张嘉骅却说,自己小时候作文不好,因为当时的作文流行套框架,比较八股。一直到中学时代,他接触了白先勇、余光中等名家作品,才觉得有所突破,「那时我开始觉得,自己能驾驭文字了,后来我还开始读诗、写诗,立志成为诗人。」
从写诗、写散文到儿童文学,张嘉骅说,其实写作是有能量机制的,「在我心中,有座写作金字塔,最中间的核心是『诗性』,三个角则分别是『创意、故事、逻辑』,创意在上、故事与逻辑在两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金字塔所呈现的是功能模式,实际上四个区块会因实际情况不同而有变化。比方说,在记叙性的文章中,「故事」的比重会多一点,而在议论文中,「逻辑」的分量当然比较高。
但「诗性」始终是核心。张嘉骅说,诗性就是人类的本质,是指人对生命中的各种经验、事物的体验和感悟,「其实,每个生命都是有诗性的,例如小朋友都会说的『太阳公公起床了』,就是很有诗性的一句话;只是因为工业文明与科技等因素,人的思考僵化了,心也就被蒙蔽了。」
从生活跟阅读着手,找回诗性
那该如何找回诗性、培养诗性呢?这可以从生活跟阅读着手。在生活方面,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有意识的生活,用不一样的眼光看眼前的一切。
例如,看到花草,可以想象你跟花草说话;在咖啡厅看到好多桌子跟人,桌子就像田地,人在桌子上聊天,就像在耕耘『话语的农作』……天马行空,但又大致合理。 」
张嘉骅说,诗性的三个重要特质,就是感觉、想象跟比喻,也能从这三个面向来切入。
至于阅读,要避免低效的、无效的阅读。认知的层次有很多种,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鉴、创造等等,阅读的量不一定要很多,但要能读通、读懂、有感受,才能转化成自身的养分。
张嘉骅建议大人,有机会多带着孩子多读各类好作品,甚至应该读诗,因为诗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是文学世界很好的入口。心中有了诗性,生命就不会太贫乏粗糙,在写作路上,就有更多可能性。
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张嘉骅长年担任各大作文比赛的评审。他直言,比赛中看到的作文常常千篇一律,「虽然起承转合是最安全的叙事结构,但评审看了太多类似的文章也会腻。」他建议,在作文教育中,大人不应该给孩子太多框架,而是应该引导孩子依叙事的需要发展文章的转折。转折也不是只有一次,可以有很多次。
但问题是,如今很多孩子常常对各类事物、各种议题无感,又要怎么有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观点呢?张嘉骅说,大人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思考的关键字是「连接」。
比方说,作文题目如果是「有一个地方」,就可以跟孩子聊聊怎么跟过往的生命经验连接。 「也许是外婆家有一个储藏室、堆放了许多儿时物品;又或许是你曾经在某个房间中、挑灯夜读。透过连接,先找到相关的记忆,再接着想,你要聚焦在哪儿,有什么想法、感觉,要如何发展、铺排这篇文章。」只要大人不设限,让孩子养成习惯去思考,要写出好文章并不难。
两个有效的写作练习:陌生化&移觉摹写
若想要精进写作、更有创意,张嘉骅提供两个有效又有趣的练习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试试看。
1、陌生化
「陌生化」是著名的文学理论,源于俄国形式主义。简单来说,「陌生化」就是摆脱日常熟悉的习惯,利用手段制造出新鲜、新奇的感觉,关键在于用不同的眼光看眼前的一切。
● 日常的思考→火辣辣的阳光照在我的手臂上,让人感觉好痛。
● 陌生化思考→火辣辣的阳光洒在我的手臂上,让人几乎能听到皮肤 发出一阵「滋滋」的声响。
● 日常的思考→我今天六点被闹钟叫醒。
● 陌生化思考→闹钟在六点整的叫声,像一把钩子把我从梦中钩了出来。
2、移觉摹写
移觉摹写就是打破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心觉等各类感觉的界线,让感觉彼此之间能够互通。转个弯,打破惯性思考,就能把寻常的感觉转化得更有趣、更有意义。很多文学名家都很擅长运用这个技巧。比方说:
● 这束花的气味,闻起来很特殊,淡淡的芳香就像情人在说悄悄话。 (嗅觉→听觉)
● 心中存有的些许温暖,这时也变得沉重起来。 (心觉→触觉)
● 昨夜的月色,至少有一瓣是甜的――一只小鸟才偷尝了一眼,便触电似的晕了过去。 (视觉→味觉)(出自周梦蝶<集句六帖――遥寄晓女弟衡阳湖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