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找回女孩对科学的兴趣现今的科学教育资源,虽然已经比起上一代来得更多元丰富,然而困扰着女孩朝向科学发展的,恐怕还是隐藏在家庭、教育现场中,那些不经意的言行里头、所包含的性别刻板印象。这些阻碍不一定容易察觉,就像布在生活中的细线,时不时就绊倒孩子一下,久了就累加成接触科学的障碍网,使女孩失去信心、打消对科学的兴趣。万一女孩已经为自己设限、不敢接触科学怎么办?试试回到故事,让文
从故事找回女孩对科学的兴趣
现今的科学教育资源,虽然已经比起上一代来得更多元丰富,然而困扰着女孩朝向科学发展的,恐怕还是隐藏在家庭、教育现场中,那些不经意的言行里头、所包含的性别刻板印象。这些阻碍不一定容易察觉,就像布在生活中的细线,时不时就绊倒孩子一下,久了就累加成接触科学的障碍网,使女孩失去信心、打消对科学的兴趣。万一女孩已经为自己设限、不敢接触科学怎么办?试试回到故事,让文本领路,除去那些隐形偏见的约束,从阅读找回学科学的乐趣。
跟着主角练习观察思辨 引导逻辑思考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观察家,对世界充满好奇。孩子也许会因为学业上的挫折,觉得自己不擅长这件从小就会的事,因而暂时忘记了探索未知的乐趣。遇到这样的状况,不妨鼓励孩子从故事中找一个喜爱的主角,把主角的眼睛当成自己的眼睛,同理主角发现新事物的感动,慢慢拾回那份想对全世界提问的热切。
《荒野机器人》中的机器人罗兹在荒岛中醒来、成长,就像小孩一样,利用充沛的学习力与可塑性去摸索、认识环境,渐渐熟悉与大自然相处。从罗兹和动物的互动。我们可以立体地了解生物的特性,例如当罗兹发现负鼠假死求生的时候,一方面以她机器人的能力搜寻资料库,辨认出负鼠的特征;另一方面她与负鼠讨论表演相关的对话,丰富了概念并予以柔化。孩子可以跟着这样的脉络,从罗兹的角度观察、学习。甚至罗兹还推论「如果负鼠可以装死,那么机器人也可以假装活着。我可以表现的不那么像机器人,更自然一些。」故事里藏着这些巧妙的观点,尝试讨论人工智慧和生命到底是什么?孩子亦可归纳阅读得来的观察,印证罗兹的想法,以此建立自己的思辨能力。
推理小说的紧张氛围总让人欲罢不能、一直往下读。有少年版《达文西密码》之誉的《谁偷了维梅尔? 》中,两位少年主角柯德和佩卓一起破解密码,解开维梅尔画作窃案之谜。故事一面探讨艺术的本质,一面丢出问题给主角。读者在进入书中谜团的那一刻起,就收下了故事的战帖,跟着字里行间的线索拆解谜题。甚至整本书的插画都是特别为读者设计的挑战,邀请孩子找到图中的隐藏讯息。这种不停动脑带来的刺激感和成就感,对孩子而言,无疑是习惯思考、整理逻辑的最佳引导。
从故事深入专科学问 由同理心重获勇气
高年级以上的孩子若喜欢长篇小说,纽伯瑞银奖作品《达尔文女孩》和续作《达尔文女孩的心航线》,其笔触温柔细腻,也很适合唤醒读者探访自然的快乐。故事主角卡莉.泰德成长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德州,总是抱着旺盛求知欲、探索身边大大小小的现象。她常随身带着笔记本,仔细研究没见过的生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再问自己问题,靠着组织这些细节,逐步地推敲出解答。
譬如炎热的天气里,她发现附近草地出现黄色蚱蜢,一开始,卡莉以为自己发现了新物种,反复思考后便想到,其实这跟绿色蚱蜢是同一物种,只是因为黄蚱蜢的保护色、让它在旱季的枯黄草丛中较易生存── 她在自家院子,带着读者找到查尔斯.达尔文「演化论」的证据,也带着读者共同学习当一位生态观察家。
《达尔文女孩》和续作中,每个章节的引言都分别引用了达尔文的经典《物种起源》与《小猎犬号航行记》,这个巧思除了和卡莉的观察记录有所连接,也呼应她跟家人、社会的互动状态。当时美国的女性社会地位和教育都不被重视,卡莉的父母不理解她追求知识的渴望,只有爷爷给予支持,引导她认识奇妙的生物世界。书中不仅包含卡莉获得新知的喜悦,也处处透露她因为性别遭受的挫折与不甘。
当卡莉表示自己想当一名兽医时,家人反对她。他们回避她的疑问和请求,想让她知难而退。家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女性的未来有另外安排好的路。无法动摇家人的卡莉,当下深深受到打击。即使如此,她告诉自己:「我比我的兄弟们笨吗?不,并非如此。我不比他们笨。我比他们聪明。如果我必须在这个世界上开一条路,那就这么做吧。我会去开那条路。」倘若女孩在学习科学的路上受到阻碍,不论来自哪里,不管是有形或无形,别因这些阻挠立刻放弃这份热情。希望卡莉的坚持能为孩子带来勇气,继续追求喜爱的事物。
家长的陪伴是孩子的信心基石
有没有什么方式能让孩子不用恐惧突如其来的挫折?或许我们可以尽早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图画书《我做得到!小工程师萝西》中,主角萝西是一个热爱发明的小女孩,她喜欢搜集身边的小东西,组装成机械、来帮助亲朋好友。有一次,她的叔叔在收到她的礼物时,一边感谢却一边大笑,心思细腻的她立刻明白,叔叔并非真心欣赏她的作品……萝西开始怀疑自己,也不敢再与人分享自己的发明。
有一次,她为了帮敬爱的曾姨婆实现梦想,重新尝试制作新发明,当她在新机器试飞失败时,过往被嘲笑的恐惧立刻浮上心头,让她几乎决定再也不碰这些她最爱的东西。这时候,曾姨婆给了萝西一个拥抱,肯定她的尝试,并陪她一起经历更多试验。书中这种情境其实频繁地出现在现实里孩子的生活中,也许不只因为性别,也可能因为孩子年纪小,我们会觉得他们还不懂,做得不好,甚至有时候觉得好笑。而这些无心的言行,可能就是那一条绊住孩子前进的细线。
阅读这些故事,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情;大人若能藉由伴读,让孩子感受到支持,也是重拾科学乐趣的关键。希望孩子能从中了解,这些挫折并不代表自己不好,相反的那都是探索世界的养分。正如萝西了解到的:「放弃不做,才是真正的失败。」家长的陪伴能让孩子安心去碰撞难题,不放弃,才能继续前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