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情境滋养孩子好品格「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荫。我们常常关注树荫,却不知树木才是根本。」──亚伯拉罕林肯认知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将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5岁前,单凭个人情绪喜好做出感官自然反应的「无律阶段」;进入9岁前,以行为结果判断道德行为、好坏乃是因果相
「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荫。我们常常关注树荫,却不知树木才是根本。」──亚伯拉罕林肯
认知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将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5岁前,单凭个人情绪喜好做出感官自然反应的「无律阶段」;进入9岁前,以行为结果判断道德行为、好坏乃是因果相对的「他律阶段」;再渐渐成熟到会注重秩序,遵守规范,能选择性的接受环境与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以行为的动机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并且发展道德推理能力的「自律阶段」。个人的道德意识不是以外在约束力所能形塑的,而是必须从心智、认知和思惟中一点一滴培养和累积,才能成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判准。毕竟,品格和规范不同。规范是由外而内的钳制力,品格却是由内而外的影响力。
思考是品格教育的核心
为此,人类道德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柯柏才会特别强调「思考是品格教育的核心」。他说:「因为关于道德品格,小孩自有一套思惟,不是大人教他什么品格,他才会有想法……要使小孩成为会思考品格的人,父母和教育者必须先成为『品格哲学人』(moral philosopher),懂得如何和小孩讨论与回应他们所提出来的品格问题。」
劳伦斯柯伯便常常透过日常生活的对话,和自己的小孩进行这样的品格思考和讨论。像是有一年感恩节,他看着桌上烤得黄澄澄、肥美多汁的火鸡,对自己的小儿子说:「动物没有像人那么有价值,所以可以杀来吃。」而年仅9岁的儿子在思忖片刻后,像个小哲学家似的回答:「那是因为你是人,不是动物,动物不会思考自己有没有价值,你是人,所以才会那样想,人是自私的。」
他喜欢透过道德两难困境的问题讨论,提供一个道德冲突情境,让小孩依其理由作选择,并检视自己的理由,然后经由讨论过程,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阶层,以及增进道德判断的能力。他认为这样的能力展现,便是品格。
利用故事情境训练孩子同理思考
但问题是,小孩的生活经验有限,无法从经验中撷取足够多样的道德两难困境作为他们思考的基础和素材,因此,阅读便成为非常有利的助因。不管是图画书、童话或小说,创作者总是会在故事中让角色深陷各种道德两难困境,除了凸显故事所需的戏剧张力,也成为小孩在阅读时的同理体验与思考。
虽说人类最早的故事写作缘起便有着道德劝说的目的,然而演变至今的各种故事书写,要将道德意涵不着痕迹的融入故事主体,以不说教的方式启迪读者的思惟,仍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尤其是以儿童为对象的故事书写更是如此,因为小孩最讨厌大人唠叨说教,只要在故事中一嗅闻说教意味,便会产生本能的抗拒,如此一来,再重要的道理也无法产生该有的影响力了。
透过阅读,点滴累积品格价值
握笔如童话魔法棒的赖晓珍所创作的「好品格童话」系列,便是以新颖创意的童话为糖衣,巧妙包裹了品格教育的主题,透过浅显生动且趣味十足的的故事,将品格的意涵在潜移默化中注入小朋友的脑中,使他们在身历其境的阅读过程中,随着故事角色所面临的各种冲突情境与道德两难困境一起感受和思考,或是点滴累积故事所要传递的品格价值,亦或是提升了自己的道德认知与判断的能力。
领头的第一篇故事〈坏脾气的星星〉,便将这个系列童话形貌的创意、丰富和思考性展露无疑。坏脾气的星星每回一生气就变得特别闪亮,而闪亮为他赢得众人的美名与赞扬,使他因此深陷在这样的循环中变得愈来愈暴怒,也愈来愈骄傲。怒气和傲气不仅让他变得孤独,也看不清自己原本的模样。直到自己完全被破碎后,才豁然了悟怒气不仅无法成就一切,反而破坏、消耗和浪费生命的美好。
坏脾气的星星宛如「他律时期」因为负面行为意外受到鼓舞的小孩(像是偷东西却没被发现、考试作弊却获得高分),作者化身为故事最后的品格精灵小珍猪,提醒小朋友不能单以行为结果来评断行为的好坏、对错,而是好好审视自己行为的动机与影响,免得铸下大错后得不偿失。
这个系列的童话不只能单篇阅读和思考,更可以将不同故事所呈现的相关品格议题整合讨论。像是〈孔雀先生的秘密〉和〈最美丽的苹果〉便有着异曲同工的思惟内涵。
自信的基础不是来自完美的外表
一个是外表完美、令人称羡的孔雀先生,一个是其貌不扬、羞涩畏怯的小苹果。然而,外型出众的孔雀先生却为了极力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掩饰无法示人、荒腔走板的嗓音而活得备感辛苦,也愈来愈失去自信。那颗外形扭曲、缺乏阳光照射的小青苹果,尽管也曾因为羡慕身旁各个身形红润完美的大苹果而沮丧难过,却在经历重重艰难与风霜雨露的熬炼下,凝结出甜甜的蜜腺,成为园中最独特的蜜苹果。
两则童话从正负两方开跋,却都直指同一个核心议题:自信。作者透过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引领小朋友发现和思考,自信的基础和力量不是来自完美的外表,而是对自我特质的了解与接纳,并且真诚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像孔雀先生后来从白孔雀小姐身上获得的领悟,也像小蜜苹果最后依偎在老奶奶怀中的体会。
这些明确标榜品格主题的童话,尽管都披着传统童话的外衣,却有着新奇有趣,甚至古灵精怪的灵魂。每个故事几乎都跳脱了童话故事原本的框架与叙事,为小读者带来崭新的阅读视角和思考。
另类结局教孩子学着思考人生的各种可能
像是因为一身独特紫色毛皮而饱受同侪排挤的〈紫松鼠〉,虽然竭尽心力想争取大家的认同与接纳,却怎么也无法击溃刻板的高墙。他并没有被其他松鼠的集体霸凌击倒,反而激励他更努力追求自己渴望的自由。故事的结尾走出了传统童话故事理所当然的大和解结局,为小读者呈现出另一种新的生命选择与格局,扩展并延伸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可能。
「什么都有的大富翁」中那个因为继承了庞大遗产而一夜致富的「什么都没有的穷光蛋」,也没有因为这笔天外飞来的财富泯灭了自己原本的良善与恩慈,变得自私又势利。相反的,故事最后,他虽然在物质上依旧是个「什么都没有的穷光蛋」,却因为仁厚慈爱的心肠,懂得为别人着想,也懂得珍惜生命中的美好,为自己滋养了最丰富的心灵与生活。
美国知名作家爱默生说:「品格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发挥作用,无须借助任何手段。」这种如刀刃般锋利的无形力量,常常在人生的抉择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力。这种能力无法一蹴可几,必须透过生活经验的累积,更需要藉由在阅读中不断的思辨和练习,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
所谓「品格决定人生」,如果希望小孩将来长大后能拥有美好的生活与美名庇荫,也许就得像林肯所言,从小就必须先用好品格来顾好根本,栽种属于他们的生命树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