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国文科》考题没有范围,看不懂文言文?国文老师提供3建议,学好国文、提升阅读理解力在各主要学科之中,国文科一直是相对「好亲近」、容易学习的科目。但是在素养导向的命题趋势下,国文科考题取材广泛、无所不考,再加上文言文常看不懂,许多学生都觉得国文科变得好难。

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国文科》考题没有范围,看不懂文言文?国文老师提供3建议,学好国文、提升阅读理解

在各主要学科之中,国文科一直是相对「好亲近」、容易学习的科目。但是在素养导向的命题趋势下,国文科考题取材广泛、无所不考,再加上文言文常看不懂,许多学生都觉得国文科变得好难。

新北市福和高中国文老师邱韶莹分析,「素养题与之前的题目相较,更多的是文意理解后的应用,直觉式考题已经很少了。」换句话说,国文科考的不再是记忆性的题目,更多的是理解、融会贯通后选出相符的答案。

现今学国文的三阶段模式「消化、转化、应用」

以111年会考题型来看,语文知识9题、文意理解23题、文本评鉴10题,明显呼应新课纲精神,强调理解、应用、带得走的知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孩子面临的困难是,一个题目转好几个弯,」邱韶莹说。以前的考题多是记忆性,学生可直觉地作答,例如:考李白的生平;素养题的考法就不一样,问下列哪一首诗是李白所写的,学生必须从诗的风格去判断答案。考题选项包括:浪漫诗派(李白)、边塞诗派(王昌龄、王之涣)、社会诗派(杜甫)、自然诗派(王维),「一道题考4、5个概念,如果学生的观念不够清楚的话,就回答不出来。」

邱韶莹强调,学生和父母必须认知,「消化、转化、应用,是现今国文学习的三阶段模式。」素养题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所学之外,还要能消化讯息,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图像,应用在生活当中。

以前学生课堂学苏轼,对他的认识多半停留在作品,较片断且零碎。邱韶莹在教余秋雨所写的《苏东坡突围》课文时,除了教知识,也教孩子日后人生失意时记得读苏轼,「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但他并未放弃,」「每个人一生会有很多的挫折,学会如何面对失意,孩子以后受用无穷啊。」

国文科最常卡住的3个地方

许多学生反应国文愈来愈难,邱韶莹观察,学生最常卡住的地方可以分为以下3点:

1 白话文的长文阅读

近年,会考国文科考题字数约莫1万字上下,等于学生必须有1分钟阅读140个字的能力但现在学生接受太多影音的刺激,如果影片太长都可能没有耐性看完,更何况是阅读长篇的文章。很多学生考试一看到长文就放弃、直接跳过。

2 图、文转换题型

会考国文科考题已不限于文学性文本,统计表格、图像资讯也曾入考题。 「学生没耐性阅读,无法撷取重点,对图、文转换的能力更加不足,无法相互对应相关的线索,整个题组概念就容易糊掉。」

3 文言文的理解与应用

对很多孩子来说,文言文简直是「天书」,实在看不懂。邱韶莹指出,「读古文就像学习各种语言一样,需要提供环境与反复地练习。」近几年删减文言文比例,孩子因此接触少、练习少,内在核心的语文架构无法建立,对文言文自然感觉陌生、不熟悉。

用3方法,学好国文

素养考题非常考验阅读理解能力,考学生是否具备「撷取讯息、统整解释、反思评价」等三个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学好国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邱韶莹提供以下3个建议:

1 用「换句话说」取代背诵、记忆

过去念国文常需要背诵知识,如:作者生平、经历以及文章的解释、翻译等,如今这些都已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透过作者生平事迹,全面了解其写作的心理历程,再由此透析整篇文章的精义。」

以前学习需要背诵文章的解释与翻译,邱韶莹说:「现在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以自己的话将句子换句话说,唯有用自己理解消化过的语言,才能真正的通达文义。」

至于经典的古文佳句,她还是会要求孩子背诵,在记忆力最佳的学习黄金时期,熟悉一些重要的古文篇章,有助于他们日后运用到其他篇章的理解上,毕竟古文也是一种语言,熟悉它之后才能够运用。

2 课文「图像化」,有助理解、加强印象

邱韶莹上课会教孩子运用「文转图」或「心智图」的方式,也就是将文字内容变得具像化,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和理解程度。

以文转图来说,学生必须充分理解文意细节,才能把图画出来;只要画出来,就表示学会了。邱韶莹教《爱莲说》时,会在黑板上画出莲花,请学生将课文内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贴在莲花相对应的位置,学生想忘都难。

而心智图的训练,则是摘要的撷取及联想的训练。 「文人写作,往往有脉络可循、前后连贯。运用心智图,摘要各段落文义,更能够帮助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完整剖析文章,并且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助益。 」

3 将古文和生活经验连接

国文科念得好或不好,邱韶莹认为,最主要的关键还是,有没有学习兴趣。只要孩子有学习兴趣,愿意主动学习、多方涉猎,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就会提升。

学生讨厌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和作者有相同的感受,觉得日常生活中用不上,用孩子的话来说,就是对不上频。 」但是,如果能够发掘孩子有类似的感受或熟悉的文句,就能加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邱韶莹举学校所举办的诗词吟唱比赛为例,班上同学选择诗经中的名篇《关雎》为表演主题,她让孩子们去想想日常中有没有类似《关雎》的文章、图文,甚至歌词都可以。有一个热爱音乐舞蹈的孩子,想起《小城夏天》这首歌,瞬间让全班有了共鸣。 「一样的男女相悦情感,古今歌曲在跨时代相遇,学生的感触也更深。」之后,他们再吟唱《关雎》,就能充分体会作者所欲表达的情感,原来古文其实没有离很远。

拆解考题也有SOP流程

111年教育会考国文科C级分(待加强)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3.8%。福和高中为5.67%,远低于全国平均。邱韶莹同时也是学校国文科「学习扶助课程」的老师,去年参加学习扶助班的9个学生中,最后有6个考出B,考出他们的最佳成绩。

她指出,学生从C到B的关键在于,自信心的建立,「很多学生一看到长文,就先气馁一半,再看到文言文,字都认得,却无从理解,更是大受打击。」

针对容易放弃国文的孩子,首重帮他们建立信心。邱韶莹会对他们精神喊话,「你们可以的」、「这样做就对了」、「先找句子的主词」、「想一下题目主要在问什么」

遇到从没看过的陌生文本或是文言文时,该如何下手、读懂文本呢?邱韶莹发展出一套读题的SOP流程:(一)断句:先将文本标上段落,断句子。(二)找句子的主语:由于文言文常省略主语,因此,孩子常常读到后面不知道这句话到底在讲谁、跟谁讲。(三)用自己的话,换句话说说看:遇到不会的就跳过去,只要前后句大致懂得就可以,文言文只要懂得八成即可。

邱韶莹观察,许多学生考完试后,题目卷几乎一片空白、没有圈画重点,看不到任何的「作答痕迹」。她会要求学生考试时必须留下作答痕迹,在题干叙述和答案的选项,留下或是删去、圈补关键词句,「这样子一来,孩子才真的会去思考,如何找出答案。」

「几次练习下来,就算是国文程度不很好的学生,也能够按下浮躁的情绪,依解题步骤,分析题干,留下作答痕迹,一步步建立作答的自信。」「当孩子建立起对国文的信心,成绩自然也能有所提升了,」邱韶莹说。

照片提供/邱韶莹老师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