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一个会写作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对会陪孩子聊天的爸妈;多和孩子聊天,长大就不用花钱去补作文在手机宰制人类的时代,多的是那种整天各滑各的手机,几乎不言谈的低头族家庭;往后的世代,表达能力日益低落,是可以预见的。那
鸿雁》一个会写作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对会陪孩子聊天的爸妈;多和孩子聊天,长大就不用花钱去补作文
在手机宰制人类的时代,多的是那种整天各滑各的手机,几乎不言谈的低头族家庭;往后的世代,表达能力日益低落,是可以预见的。那么,有心和孩子养成聊天习惯的父母,该怎么说才能言之有物,让孩子能够体会表达的核心技巧呢?
我最近设计了一张〈家人职业调查表〉(请见:请学生带回去访问任何一位家人的工作情形,预计在两个礼拜后写一篇介绍家人职业的文章投稿到《国语日报》。有几个学生满积极的,不到一个礼拜便完成访谈,不过当我见到其中几位的调查表,却忍不住傻眼,脑袋里满满都是问号……
比方说,在「从这份工作当中得到的成就」一栏里,有一个访问爸爸的孩子只填了五个大字:
很有成就感。
在「印象深刻的同事」一栏里,另一个访问妈妈的孩子只填四个大字:
美娟学姊。
当我进一步询问他们「爸爸完成了什么事很有成就感?」「妈妈对美娟学姊的印象是好是坏?为什么呢?」不出我所料,他们一问三不知。原本我以为是小朋友问得不够详细,但根据他们的说法,爸妈在受访时多半心不在焉,甚至不耐烦。能怪孩子写不出所以然来吗?
话说回来,一篇文章写不出来事小,父母不愿意和子女交谈则事大!
怎么说呢?其实说穿了,写作和言谈一样,都是一种表达方式,如何表达得既完整又生动?两者的基本技巧是相差不多的。
当孩子最初接触写作时,是以「我手写我口」的方式直接写下他会讲出口的话;至于孩子最初怎么学口语表达的?当然是跟朝夕相处的父母学的。因此,可以这么说:小朋友的写作启蒙老师不是长大之后花钱上课所遇到的作文老师,而是爸爸和妈妈。
相对的,爸妈不常和子女聊天,孩子没有从爸妈那里学到口语表达的方式,以致于不知道怎么说、没有话可以说,自然不用期望他们能写出什么内容。即使日后送他们去补作文,也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慢慢带领他们突破表达的障碍。
说句不客气的话:
见到孩子作文写不出来,在对他发脾气之前,应该先检讨自己有没有尽到和孩子充分交流的责任?
这个观念,我一有机会就会跟学生的爸妈宣导,因为我很早便发现:一个会写作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对会和孩子聊天的父母。可惜,在手机宰制人类的时代,多的是那种整天各滑各的手机,几乎不言谈的低头族家庭;往后的世代,表达能力日益低落,是可以预见的。
那么,有心和孩子养成聊天习惯的父母,该怎么说才能言之有物,让孩子能够体会表达的核心技巧呢?以下提供的一个简单的方式,听起来你会觉得很简单,但要实行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然而长久坚持下去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