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户外玩耍其实是成长必经之路,孩子能从中学会独立和坚强首先来谈谈我家门前的这条路:小宝宝沿着人行道到处爬,幼儿在房子前晃来晃去,稍微大一点、约四到五岁的小朋友开始会自己过马路,到对面公园玩耍。而在公园里,小朋友会攀爬一棵歪七扭八的树,我儿子从上面摔下来不少次,我想他大概不是特例,毕竟这棵树一直
首先来谈谈我家门前的这条路:小宝宝沿着人行道到处爬,幼儿在房子前晃来晃去,稍微大一点、约四到五岁的小朋友开始会自己过马路,到对面公园玩耍。
而在公园里,小朋友会攀爬一棵歪七扭八的树,我儿子从上面摔下来不少次,我想他大概不是特例,毕竟这棵树一直都是全街区小朋友的最爱,多年来人气不减,而且从来没有人提出要在周围架设栏杆,或是在树下铺设防摔橡胶垫之类的意见。
此外,公园里还有戏水池(有管理员)、大型草地和沙坑。一般而言,这里很难看到父母的身影,却有非常多小孩在嬉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户外活动仍然是荷兰人童年的日常,和布勒哲尔的年代没有什么差异。无论天气如何都要往外跑,仿佛是荷兰人的天性:小朋友在雨中也可以玩得不亦乐乎,体育活动也鲜少因为天气恶劣而取消。伊娜每周两次的足球训练从来没有暂停过,除非有闪电击中球场的危险。
下雨的日子,荷兰人会穿上防风雨夹克;如果是一身时髦打扮,甚至会撑着伞单手骑单车。荷兰家长常说:「没有坏天气这回事,只有穿错衣服的问题。」他们总是一脸淡定、不畏风雨又准备万全,而且以相同的标准要求孩子。由于在荷兰家庭中,小孩拥有和大人一样的地位,从小就被教导要自立和负责任,而不受监督的在户外玩耍其实是成长必经之路,孩子能从中学会独立和坚强。
荷兰文化中处处可见对小孩理想形象的刻画:在户外玩到脸颊泛红、金发乱糟糟的孩子。如果要避免养出被动又媒体上瘾的沙发马铃薯,让孩子独立在外玩耍就是最佳解决方案。荷兰人认为必须让小孩每天在外跑一跑,虽然部分邻居家的小孩更早一点,不过,我家的两个孩子从六岁就开始自己在公园里玩耍。
我询问许多荷兰家长都从书中获得什么样的建议时,发现很多人都提到《如果我们能再次以正常的方式养育小孩》(AndIfWeJustStartedParentingNormallyAgain)这本书。
书中提出一种温和的育儿方法,建立规则和纪律的同时,也保留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
当小孩满四岁,就已经是可以在「户外」玩耍的年纪。所谓的「户外」指的不只是花园,也包括广场、攀爬架旁的沙坑、房子之间的小巷、人行道等等,而且是彻底在母亲的视线之外独自玩耍。
作者费德马(Feddema)和瓦赫纳尔(Wagenaar)更进一步指出,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和其他小孩嬉戏,有助于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他们可以从中学会讲道理和自己解决问题。焦虑或是紧迫盯人的「直升机父母」对小孩只会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又紧张又害怕。作者建议,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孩子出门前订下清楚规则,并且要求孩子守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