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校型态的幼小衔接每年到了六、七月,身边有即将要升小学一年级孩子的爸妈,许多人都会感到烦恼和焦虑,尤其当听到哪间学校不教注音符号、哪个孩子已经会九九乘法、哪个家庭在幼儿园就是双语教学的时候,更是担心孩子
每年到了六、七月,身边有即将要升小学一年级孩子的爸妈,许多人都会感到烦恼和焦虑,尤其当听到哪间学校不教注音符号、哪个孩子已经会九九乘法、哪个家庭在幼儿园就是双语教学的时候,更是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点上,因此从孩子毕业典礼后,就赶快帮孩子安排了正音、数学、英文等「小一先修班」,当做孩子升小一的见面礼。
也有的幼儿园,为了进行幼小衔接,在大班寒假过后,就会将桌椅、作息、课程、活动调整成和小学一年级相同,重点放在让孩子练习乖乖坐好、专心听课,甚至也会提供各种练习本,在园所练习不够,还要订立回家作业,让孩子回家继续练习以提升能力,并且模拟小学的课后生活。
大班和小一学龄的孩子怎么教?
在重视「学业成就导向」的学校系统里,所谓的幼小衔接,往往是要求幼儿要适应小一的生活与学习,但问题在于,小一的生活与学习,真的适合每一个相同学龄,但生理年龄相差近一年的孩子吗?
采行「人类发展需求」的我们,以非学校型态规划的团体实验教育,首先将「个体差异」视为人类最珍贵的特质之一,因此我们认为:「不是要求孩子来适应教育系统,而是教育系统必须适应每个孩子」。从人类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学龄大班到小一的孩子,在认知、情意、技能的发展相当接近,因此我们设计了「玩学班群」,提供给大班和小一学龄的孩子,可以从大量的「玩」当中,激发旺盛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而学习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了。
而此年龄的孩子,开始对于「符号」产生兴趣,自然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符号,像是文字、数字和图示,在语言之外做为沟通的工具,因此我们从生活中带领孩子认识符号,在中文课从象形文字当做起点,让孩子识字就如识图般直接,在数学课则以游戏和操作,让孩子连接数感、量感与逻辑。
开启孩子的学习胃口
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对孩子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像是一堵高墙竖立在孩子面前,身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要先「让孩子教我们如何教他」,理解孩子现阶段的状态、优势与困难,接纳孩子的现况;接着才是陪伴孩子搭起鹰架或楼梯,找出最适合孩子发展的方法,让孩子顺利地跨越阶段的落差。而不是寄望于外在的课程或老师,或经由重覆练习让孩子死背硬记,这样的作法只是暂时看不见问题,但对于孩子的学习胃口,却是严重的伤害呢!
每种教育型态都有适合的孩子、也有不适应的孩子,103年公布的「高级中等以下教育阶段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实施条例」,让个人、团体和机构自学不再是「体制外」,而是正式宣告某地的教育,同时有「学校型态」与「非学校型态」并存,家长可以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型态,让孩子和自己都能更加安心的成长与发展喔!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