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孩子「所有权」观念可从设定公用玩具做起,并从中区分「我的」「别人的」「公用的」文│黄柏嘉「这是我的!」孩子不懂分享,原因出在大脑不成熟「孩子无法与人分享?」是很多爸妈的忧虑,看着孩子霸占一大堆玩具,却连一台小汽车也不愿分给别人玩,会让大人十分羞愧,忍不住想开骂,甚至会直接拿走孩子手上
建立孩子「所有权」观念可从设定公用玩具做起,并从中区分「我的」「别人的」「公用的」
文│黄柏嘉
「这是我的!」
孩子不懂分享,原因出在大脑不成熟
「孩子无法与人分享?」是很多爸妈的忧虑,看着孩子霸占一大堆玩具,却连一台小汽车也不愿分给别人玩,会让大人十分羞愧,忍不住想开骂,甚至会直接拿走孩子手上的玩具,以示惩罚。
别急着骂孩子小气、自私,让我们先对「分享」有更多理解。
「分享」意指「暂时牺牲自己少部分利益,换得对方或是双方更多利益」的行为。因此要孩子乐于分享,得从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进化到能够关心他人的需求与感受,像是「虽然我暂时不能玩这玩具,但是妹妹会玩得很开心,看到她开心我也很高兴」。
大约要五、六岁后,儿童才会逐渐发展出能站在别人角度去想事情的同理心,在这之前,孩子虽然也能分享,却无法体会个中美好。除了生理限制导致同理心不足之外,六岁前的孩子还欠缺几个关键的理解能力,导致他很难大方与人分享:
①物权的概念不清楚:孩子对这个玩具是「我的」、「别人的」、还是「大家的」有困惑?
②所有权的范围不明:孩子不确定这个玩具给出去,是「借」还是「送」?对方会「归还」还是「占有」?
③时间的感觉不清楚:妈妈说玩具借妹妹玩一下,但「一下」是多久?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了解,分享的能力跟孩子大脑的成熟度有很大关联。爸妈太早强迫孩子与人分享,效果并不好,孩子还可能因为爸妈的责备与强迫,对分享感到排斥,出现更多独占行为。
五岁左右是训练孩子分享的最佳时间点,训练孩子「大方」前,需要先充分满足孩子的「占有欲」。
孩子的发展历程,是先从自己的需求被满足之后,才进展到关注他人的需求。我很喜欢李坤珊老师所说:「从『我』才有可能看到『你』;从『我有』,才能体会『我也让你有』;从『我得到保护了』,才会发展出『我也能保护他人』。这不是自私,而是成长必经的发展过程。人要学会爱自己,才知道如何爱人!」
接下来就以玩具为例,向各位介绍我家实行「先满足占有,再引导分享」的做法。
两个孩子六岁前,我家的玩具区分成「孩子私人的」与「爸妈公用的」两大类:
①孩子私人的玩具:这类玩具会贴上主人的姓名贴纸,放在专属的藏宝箱,主人拥有完全的决定权,可以自己决定何时要分享?何时要取回?如果不小心被手足拿走了,爸妈也会协助拿回来。
设定私人玩具可以满足孩子对于玩具的掌控欲,既不会被勉强要分享,也不会因为借出去就拿不回来,有这安全感做基础,孩子才能安心享受与人「分享」或「交换玩」的乐趣。
②爸妈公用的玩具:通常是可以共同游玩、没有年龄限制,例如积木、磁力片、拼图、扮家家酒玩具。使用规则是先拿到的先玩,另一个人如果也想玩,就得等待前一个人玩完。
设定公用玩具是为了帮孩子建立「所有权」的概念,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区分「我的」、「别人的」、「公用的」三种概念。与手足一起玩公用玩具,可以练习轮流、等待的能力,增进孩子进入群体生活的准备度。因为在公园、亲子馆或幼儿园,玩具都是公用的,如果孩子太习惯拥有所有玩具,要做到轮流跟等待就会特别困难。
在我们家,会尽可能拉高「公用玩具」的比率,降低「私有玩具」的比率。公用玩具占多数时,才能确保每个孩子能玩到更多玩具。也因为公用玩具是爸妈的,所以当孩子为了某玩具争吵时,爸妈就可以考虑暂时收起这个玩具,直到孩子能做到和平地轮流玩。
从幼儿的认知发展来说,教导他们学习「轮流玩公用玩具」会比「分享私人玩具」要容易,原因是「分享」比较抽象,而「轮流」比较具体、清楚、易懂。
爸妈可用数数字的概念来教导孩子轮流玩,先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或是次数「数到三十就要换人啰!」或是「荡十次秋千就要换人啰!」等时间或次数到了,提醒孩子「得换别人玩啰!如果还想玩那就去排队。」
训练「轮流」玩时,建议使用公用玩具,因为如果用私人玩具来练习,孩子一定会觉得奇怪—明明是我心爱的小布偶,为什么得跟别人轮流呢?一点都不合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