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开玩笑,又没怎样」「同学背着我,另设一个群组」中学辅导主任:解决人际冲突,从情绪教育教起根据科技部2018年调查,某地青少年约六分之一表示自己曾在网络上被霸凌,约四分之一曾在网络上看到他人被霸凌。霸凌的成因很多,3C产
「我只是开玩笑,又没怎样」「同学背着我,另设一个群组」中学辅导主任:解决人际冲突,从情绪教育教起
根据科技部2018年调查,某地青少年约六分之一表示自己曾在网络上被霸凌,约四分之一曾在网络上看到他人被霸凌。
霸凌的成因很多,3C产品盛行,尤其前2年因疫情、线上上课,使用网络时间变长,人际互动与沟通的机会变少,使得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明显增加。
大直高中辅导主任吴姿莹认为,青少年从小是「滑世代」,普遍来说,人际互动的敏锐度较低,不懂得说话应有的礼貌和份际,有时显得白目。青少年之所以在网上肆无忌惮地发言,常见原因包括:①自以为这样说话很好笑,②网络上很多人都这样说话,③轻忽语言的杀伤力,不知道自己的话伤害了别人。
青少年离不开网络,「他们的生活早已虚实整合,人际冲突常从实体世界延烧到网络,或是从网络烧到实体世界,屡见不鲜。」最令吴姿莹担心的是,「他们以为网络上不会有人知道自己是谁,因此很容易跨过触法的那条线。」
是霸凌还是开玩笑?关键在于是否为恶意
对很多家长来说,小孩被人欺负,就是被霸凌。但其实有些情事属偏差行为,不到霸凌。吴姿莹指出,依据「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第3条,可归纳出霸凌有4个要件:
1 有恶意:动机上是否有恶意,故意让你有不舒服的感受,或心生恐惧害怕,或破坏你的人际关系?
2 有特定对象:对方是不是只针对你?还是对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行为?
3 持续一段时间:是单一事件或是持续一段时间?
4 造成身心伤害与学习生活困难:是否造成身心上的伤害?如抗拒上学、上课心神不宁、学习表现受影响。
吴姿莹指出,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只是开玩笑,又没有怎样。 「不是你觉得好笑,别人就要接受。」「你必须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尊重别人的感受,只要对方感觉不舒服、表达他不喜欢,你就不能随便挑战别人身体或心理的界线,否则就是霸凌。 」
吴姿莹指出,高中生的霸凌比较是「台面上」的,像是把同学的书包或课本藏起来、踩脚印;取绰号、嘲笑、讲难听话或是动手动脚。高中生表面上看起来进化得比较文明,但私底下暗潮汹涌,「判断思考力并未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除了肢体、语言霸凌之外,关系霸凌是很多青少年「不可承受之重」。青少年阶段正是最在乎同侪的认同和看法,因此,关系霸凌的后座力很强。
吴姿莹指出,最常见的是,同学们另外设了一个没有自己的LINE群组,孩子一旦知道自己被排挤,简直心都要碎了,觉得自己被彻底孤立。最糟糕的是,「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觉得自己就是不好、一无是处。」
处理霸凌问题是治标不治本
近几年,教育部和学校不断宣传反霸凌,学校已发展出一套SOP流程:调查、辅导、惩处、再辅导、再上课、结案;而后做全校性的宣导,加强人身安全、身体界线教育。
吴姿莹说:「SOP流程是末端的处理问题,重点是,孩子在过程中有没有学到什么?有什么改变?」
有一个学生因为在班上人际关系受挫,跑到网络上讨拍、取暖,但他只说对自己有利的部份,结果引来一些自以为正义的网友肉搜同学、讨伐学校,甚至留言恐吓。最后学校找来两边的学生和家长,设法解决问题。
「所有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付出很高的成本,但孩子是否学会下一次可以怎么处理类似的情况?」当别人说话又刺伤了自己,或是感觉自己被冷落,是不是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还是一样又去网络上讨拍?
教孩子学会觉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关于霸凌问题,吴姿莹认为,追本溯源、真正的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学习」(SEL,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霸凌和人际冲突,反映出来的是孩子面对情绪的困境。吴姿莹观察,「现在孩子普遍缺乏处理失落情绪的能力,尤其是想要却不可得的失落,例如班上比赛输了,就怪天、怪地、怪别人。」
想要解决霸凌问题,要从情绪教育教起。吴姿莹强调,教孩子学会觉察、认识、表达、管理自己的情绪,「你可以有情绪,但要用不伤人的方式,让自己恢复平衡,不对别人造成负面的影响。」
而且,能够同理他人、换位思考,「这句话如果是别人对我说,我有什么感觉?我能不能有更好的表达方式,不要去伤害别人?」
长期地接触高中生和高中生,吴姿莹发现,现在孩子人际互动出现问题,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内在缺乏归属感,每个人都渴望认同、在群体里有影响力;为了得到群体的地位,可能会用自以为『对』的方式和人互动,吸引关注、认同、填补内在的空洞。」
另外,她也观察到,「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不够,自我概念呈现两极化。」有些孩子对自我感觉「过度良好」到脱离现实,认不清自己;有的则是觉得我就是烂、我就是没用。
「很多孩子没辧法接纳自己不如想象中的好,产生很大的失落,」吴姿莹指出,教孩子理解并接纳自己的优缺点,这件事非常重要。 「虽然你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但这不代表你不好。」
「修复式正义」陪孩子理解他人
吴姿莹观察,「许多孩子被宠坏,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内在空洞却不断膨胀长大,一戳就破。」
「这些孩子缺乏人际相处的能力,他不知道这样讲话会伤人。每个人在家里被无限包容,到了学校,到底谁要包容谁?」吴姿莹说。
站在学校辅导的立场,「老师会针对霸凌事件,尽量扩增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除此之外,还要具体地教导孩子人际相处的技巧,例如:为什么你这样说话很伤人?为什么你的眼神会让人感觉挑衅?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随便踢别人的课桌椅?吴姿莹略带无奈的说:「就是要教到这么细。」
另外,学校也积极推动「修复式正义」,事后找来两边的同学,坐下来面对面沟通,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吴姿莹比喻,有点像调解庭,在大人陪同下,各自说说自己的立场、看法和以为,透过对话,理解、体谅别人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学习尊重每个人的差异,避免之后的冲突。
遇到霸凌情况,可以这样做
听到孩子或同学遭遇霸凌,亲师生可以怎么做呢?吴姿莹提供5个建议:
1 友善的「眼」
吴姿莹认为,家长每天至少花10分钟和孩子聊聊学校的生活,不要开口就问考试分数,关心孩子最近和朋友处得好不好。 「人际相处难免有摩擦或不愉快,家长可以多观察孩子心里情绪的变化,这些事是否超出孩子的处理能力?是否需要大人引导,帮助孩子扩增看待问题的视角?」
校园也需要友善的眼睛,老师须关心孩子的变化、班上之间人际互动,是否有一些次团体,若分组时有孩子明显较弱势,老师要给予更积极的协助。
2 倾听的「耳」
很多大人一得知孩子可能被欺负了,恨不得马上了解所有细节。吴姿莹提醒,大人先耐心听完,将说话的主导权给孩子;不要太咄咄逼人,像是办案一样,非要孩子清楚说出人事时地物,可能会让孩子害怕或反弹。
3 支持的「心」
遇到霸凌,孩子不见得愿意讲出来,他们会担心之后的处境会不会变得更艰难。因此大人要做的是,同理、陪伴孩子,给他安全感,保证爸妈和老师会陪着他、保护他的安全。
根据研究,霸凌之所以发生,有一个原因是「默许」;当有愈多人愿意站出来,就可以发挥制衡的力量。吴姿莹指出,学校宣导反霸凌,强调「默默无声的人并不是没有力量,你可以做价值的判断,最起码不加入,也可以再更积极一点,声援被欺负的孩子,陪他跟师长求助。」
4 理性的「脑」
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被欺负,忍不住激动地想冲到学校理论。吴姿莹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理性判断问题的严重性,不要一下子就把事情搞大,搞得孩子很尴尬。
5 正向的「口」
有些家长不擅长说话技巧,明明心疼孩子被欺负,张口却说「一定是你白目,难怪在学校被人讨厌」,失掉孩子对你的信赖。
吴姿莹建议,尽量给予孩子安慰、肯定和鼓励。例如:肯定他没有还手,或是选择不压抑、继续受害,很需要勇气。另外,注意不要激化冲突,提油浇火,只会让事情愈变愈糟。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达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