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害的被害者,被害的加害者,被加害者爱上加害者

我的孩子在网络上被要求传送私密照片?那些加害者,不只是夜路上的陌生人,更多是你平时非常信任的熟人保护我们的孩子,远离大数据性犯罪尽管一般性犯罪的案件也变多了,但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增加的即是大数据性犯罪。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影响,孩子们在家使用电脑或手机的时间变多。因为网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课业,也无法禁止孩子使用,让父母头疼不已。目前学校或各

加害的被害者,被害的加害者,被加害者爱上加害者

我的孩子在网络上被要求传送私密照片?那些加害者,不只是夜路上的陌生人,更多是你平时非常信任的熟人

保护我们的孩子,远离大数据性犯罪

尽管一般性犯罪的案件也变多了,但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增加的即是大数据性犯罪。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影响,孩子们在家使用电脑或手机的时间变多。因为网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课业,也无法禁止孩子使用,让父母头疼不已。目前学校或各机关委托预防大数据性犯罪的教育增多,以父母为对象进行相关教育的比例也逐渐升高。

大数据性犯罪的种类

大数据性犯罪,指的是以大数据装置进行与性相关的加害行为。说到大数据性犯罪,你会想到哪些?想必最先想到的会是「偷拍」或「散布拍摄影片」。除此之外,大数据性犯罪的定义范围相当广泛,用语也有很大的不同。

大数据性犯罪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拍摄影片;我们经常会称之为「偷拍」,但最好避免使用这个名称,精准的名称是「非法拍摄」。未经同意拍摄均是非法的,是不折不扣的犯罪。此外,「散布」此拍摄影片也是一种大数据性犯罪的行为,而「参与」拍摄或散布、「观看」非法拍摄影片,自然也都属于犯罪行为。根据近期韩国修正的法律,无论是在网络上对儿童或青少年提出与性相关的问题,或是事前模拟大数据性暴力之行为,都看成是犯罪。

大数据性犯罪之所以危险

大数据性犯罪之所以危险,是因为相较于一般性犯罪,大数据性犯罪不受时空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能发生。而且,因为不是肉眼就能直接看到,受害者不知自身受害的情况也很多,因此很难在初期做出应对。

尤其是孩子们受害时,会伴随发生网络性诱拐(online grooming,加害者在网络上支配受害者的心理,之后施加性暴力)或情绪操控(gaslighting,巧妙地操纵他人的心理或情况,以强化对他人的支配力),孩子们难以察觉受害事实,导致求助的时间点延宕,而且也会发生受害的孩子包庇加害者,导致难以介入的情况。

就网络的特性,一旦上传了个资、照片或影片,就无法澈底删除,导致网络可能成为极为危险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大数据性犯罪之所以危险,是因为上线与离线的界线模糊,在网络上发生的事情,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

我们的孩子有危险

在大数据性犯罪中,我们的孩子极可能成为受害者。包括大部分的性犯罪行为在内,加害者的目标都是比自己脆弱无力又容易哄骗的对象。就这层面来看,对加害者来说,没有比孩子们更好的猎物了。光是看 Telegram「N 号房」事件,就可得知多数受害者均是儿童与青少年。

根据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的研究,加害者在网络上与儿童聊天时,只要3分钟就能开启性话题,只要8分钟就能取得信任,获得个资。加害者会刺激孩子们的弱点与好奇心,并且比任何人都要认同孩子说的话,因此能轻而易举地打开他们的心房。

孩子们何以轻易敞开心房?

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可能会对孩子们轻易就对加害者敞开心房感到不解与著急。了解加害者对孩子们使用的主题或途径,就可得知其中有许多游戏相关主题,而且他们会利用孩子对性的好奇心、成为孩子日常聊天的对象、提供未来或学校情报等必要资讯,来打开孩子的心房。

加害者提供孩子想要的一切,安抚孩子的心,成为他们依赖的对象,取得其全然的信赖。那么,孩子们何以会信赖网络上的人并听从他们的话?原因就在于加害者提供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认同、称赞、关心与共鸣。随着孩子进入学校,父母的认同、关心与称赞也逐渐减少,但加害者却完全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使得他们澈底沉浸其中。换句话说,孩子们非常需要认同、称赞、关心与共鸣,但现实中的关系无法满足这块,所以他们才会对网络世界中能满足需求的对象,敞开心房并产生依赖。

受害却无法报警的原因

即便成为大数据性暴力的受害者、遭受威胁,仍有许多孩子在初期无法向家人或老师求助。问他们原因,孩子们总会回答:「我怕被骂。」还有不少人听信对方的说法,以为只要照做,自己就不会再受欺负,所以试图独自解决问题。

利用天真孩子的加害者是不折不扣的恶人,这是不会改变的真理,但我们应该将焦点放在「担心被骂」而不敢说出来的孩子。天下父母心,看到孩子们有这种担忧,让人感到无比痛心与愧疚。当孩子陷入险境,父母必定是排除万难、竭尽全力保护孩子,可是孩子却无法感受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即便身处险境,孩子仍想着:「爸爸、妈妈都叫我不要在网络上结交朋友,但我没听他们的话,要是他们知道,一定会臭骂我一顿。」这也意味着孩子并未对父母形成「无论发生任何事,爸爸、妈妈都会与自己站同一阵线,提供帮助」的信赖感。

预防大数据性犯罪的五大行为守则

听到「预防大数据性犯罪,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时,许多父母会回答「不让他们使用智慧型手机吗?」「得三不五时确认他们用手机和电脑在做什么」之类的答案。当然了,监控孩子在网络世界自行创造了什么角色,主要在做什么,和谁对话,这都是身为监护人应尽的责任,但唯有从更深入本质的层面下手,才能加以「预防」。因为观察孩子在做什么,并不是一种预防,而比较接近管理。

为了预防发生大数据性犯罪,需要铭记以下五点:

1. 提供孩子迫切需要的认同、称赞、关心与共鸣

如果能从自己最爱的父母和家人获得肯定,孩子就不会向网络世界的某个陌生哥哥、姊姊或叔叔寻求这些。

2. 多与孩子对话

和孩子聊一聊平常对什么感兴趣,有什么想法,上网时主要觉得哪些内容有趣,还有多聊聊日常琐事也很重要。孩子在网络上聊的话题也没什么特别的,他们与加害者之间的对话,也主要是聊在学校发生的事、挨父母的骂、课业压力

与对性的好奇。当孩子越无法顺利与家人对话,就越容易试图从网络上寻找理想的谈话对象。

3. 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关系的重要

尤其是像现在疫情严重,孩子没办法正常上学,也很难和朋友们见面的情况,家人的角色格外重要。平常就要多表现情感,让孩子感受到,比起网络上某个不知善恶的不明人物,能够亲眼看到、相处的家人更重要,也更值得信赖。

4. 定期帮孩子上性教育

如果在孩子们面前提起大数据性暴力,他们通常会出现「被威胁就要立刻报警啊!」、「怎么会被骗?那一看就是坏人啊!」等反应,可是讽刺的是,直到事态一发不可收拾之前,遭受大数据性暴力的孩子们多半连自己受害的事实都没察觉。因此,替孩子进行事前教育时,需要举出许多案例给孩子听,并教导他们如何在网络上结交朋友、如何察觉大数据性暴力、练习如何应对,以及求助的方法。

5. 父母要多关心社会的脉动,致力于改变社会

不要觉得把孩子关在象牙塔内保护好就行了,而应该要多加关注相关法律及社会问题。想想看,针对孩子下手的大数据性暴力本身不就是一种问题吗?为什么孩子们只能无力地受害,而父母又只能想着「希望我家的孩子别发生这种事」,为此操透了心?明明有人对孩子做出恶劣至极的行为,为何相关惩处却如此不痛不痒?

唯有对这些问题不断提出质疑,合力改变社会,才能打造一个让孩子安全生活的社会。假如学校性教育并未落实澈底,就应该积极提出要求,让孩子在公共教育的范围内,也能接受完整的大数据性犯罪预防教育。

万一发生了状况

当状况发生时,个人可能无力解决。随着大数据性犯罪的现象日趋严重,各机关会提供受害者支援,因此最好是向专门机构求助。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