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边玩边学家长该注意的四个观念是什么,让孩子边玩边学家长该注意的四个观念有哪些

让孩子边玩边学:家长该注意的四个观念文│彼得格雷学习、问题解决和创造力会因游戏的干扰而劣化,也会因游戏感的提升介入而有所改善。1.压力越大,表现越好?研究:只会干扰学习进度研究证实了这项结论。在研究中,施加压力可以让表现良好。但许多实验也证实,这类

让孩子边玩边学家长该注意的四个观念是什么,让孩子边玩边学家长该注意的四个观念有哪些

孩子边玩边学:家长注意的四个观念

文│彼得格雷

学习、问题解决和创造力会因游戏的干扰而劣化,也会因游戏感的提升介入而有所改善。

1. 压力越大,表现越好?研究:只会干扰学习进度

研究证实了这项结论。在研究中,施加压力可以让表现良好。但许多实验也证实,这类的压力对尚未熟习任务技巧者、或是才刚开始学习者的表现会产生劣化。 「只是以玩耍」的心态在撞球场、数学或是辩论场上的表现,远比试着要让评估者印象深刻的人好的多。

2. 压力越大,创意越多?研究:只会压垮创意

心理学家泰瑞莎艾默伯(Theresa Amabile)于布兰德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进行一项实验,她要求一组人─有时是儿童,有时是大人─在一定时间内从事一项创造性的任务,例如画画、做拼贴画或者写首诗。

她只告诉某些参与者他们的作品会接受创造性评估与评选,或者可以参加竞赛而获奖,其他人则无。

当作业完成时,她让一无所知的评审来评比这些创作作品。

实验的压倒性结果如下:任何对创造力提升有所刺激的介入,都会产生降低创造力的影响。大多数的创意性产品都是由非处于刺激环境下者所创作出来的,也就是那些觉得自己的作品不会受到评估或进入比赛、且并没有任何奖品等着他们的人。

他们认为自己只是为了好玩而创作东西。简而言之,他们就像在玩游戏。

如果你想提升大家对拔河或者任何无聊、反复性等任务的努力,像是剥豆壳或抄写句子这种事,你可以藉由刺激让他们做得更好而成功。但高度的刺激似乎只会把这些条件给打乱。

3. 游戏心态可增加创意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保罗霍华德琼斯(Paul Howard-Jones)与他的同事所进行的一项实验,印证了改善艺术创造力的方法。他们在实验中要求幼儿做拼贴画,之后再针对作品进行创意评估。在做拼贴画之前,先给一些孩子二十五分钟自由玩黏土的时间,让他们有游戏的心情。其他孩子则把二十五分钟的时间花在抄写书本这种非游戏性任务上。结果显示,那些游戏心态的孩子做出的拼贴画,在创造力上所获得的评价远高于非游戏心态的孩子。

4 游戏心态可让儿童战胜逻辑问题

所有的猫都会汪汪叫(主要假设),马芬是一只猫(次要假设)。马芬会汪汪叫吗?

先前研究显示─包括著名瑞士发展心理学家尚皮亚杰(Jean Piaget)所进行的研究,十岁或十一岁以下的儿童经常无法正确解决这类三段论法,也就是他们无法给出逻辑学家认为是正确答案的答案。当英国研究人员把这类的三段论法用严肃的语调告诉小朋友时,小朋友的回答就如皮亚杰和其他研究人员所预料。他们会说「不会,猫是喵喵叫,它们不会汪汪叫」。

孩子们表现得像是他们无法去想,假设是否符合他们的具体、真实世界经验。但是当研究人员用游戏的语调提出同样的问题,让孩子们明确知道这是在讲一个假装的世界,像四岁那么小的儿童经常能解出问题。他们会说:「会,马芬会汪汪叫。」

这实在有趣:游戏中的四岁小孩能轻松解决他们应该要到十或十一岁才能解决的逻辑问题。事实上,后续的实验证明了在以明确为游戏的方式呈现时,甚至是两岁的幼儿都能解出这类问题。

游戏是什么?

游戏本应具有「自我选择」并「自我主导」的特性

首先,游戏是自由的一种表现。举例而言,在某个研究实验中,幼儿园孩子认为只有自愿性的活动才叫「游戏」,也就是他们在休息时间所进行的活动,而「作业」则是属于学校课程部分的所有活动,包括那些设计是要来玩乐的,像是手指画、接力赛跑和听故事。

游戏的乐趣在于自由的著迷感。游戏不是永远都会有笑容与笑声相伴,笑容和笑声也并不永远是游戏的正字标记;但游戏永远会有一种「好啊,这就是我正想做的事。」的感觉。

游戏者是自由的原动力,不是某人游戏中的卒子。游戏者不只选择玩或不玩游戏,他们也在游戏期间导正自我的行动。游戏永远牵涉某种规则,但所有的游戏者必须是自由地去接受规则,而且万一规则更动了,所有游戏者也都必须同意这些更动。这就是为什么游戏是所有活动中最民主的。

在游戏中,最大的自由是不要玩游戏的自由。如果游戏者想要游戏继续玩下去,他们会知道当其他游戏者不开心时,自然而然就会退出不玩,而游戏也会因此结束,游戏是学习如何取悦他人同时取悦自身的有力工具。

大人可以和小孩玩,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当小孩游戏里的领导者,但这么做的话,一定要满足儿童对所有游戏的渴望与期待。成人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具权威的,所以让成人领导游戏时,孩子常有被迫无法停止不玩的感觉。因为成人提出的游戏规则会让孩子觉得不好玩,干脆不要玩算了。

当儿童感到被强迫,游戏的精神即荡然无存,而这种精神的所有好处也随之消失。

游戏的动机大多来自手段,而非目的

重点在于完成「过程」的乐趣。目标的完成与否反而是其次。例如,以孩子在玩「盖什么东西」的堆沙游戏好了,他们的想法一定是盖出一栋建筑为目标,而非拥有什么物件。如果大人走过来说「你不用再堆了啦,我帮你做个城堡」,那么正在堆沙堡的小朋友绝对不会开心。这样只会毁掉他们的乐趣。同样地,在玩竞赛游戏的大人或小孩,具有要得分和取得胜利的目标,但如果他们是真的在玩游戏,激励他们的是得分和试着取胜的过程,而非分数本身或获胜状态。若某人因为钻规则漏洞而取胜,或透过捷径省略游戏过程而获奖并受到赞许,那么该人就不是在玩游戏。

儿童真正的自由并不受游戏规则所限,因为他们可以随时选择离开游戏。没有这份自由,游戏规则就无法被接受。

游戏富含想象力

我家小孩四岁时,有阵子他一直说自己是超人,有时还会碎念超过一天。这种时候他会积极拒绝他只是在假装当超人,而这种状况让他的托儿所老师很担心。小孩从来没有试着从真正的高楼跳下来,也没有跑去挡火车,当他藉由把披风脱下宣布暂停时,他会承认自己当初是在玩游戏,当我跟老师这么说时,老师担心才少一些。

人类天性的惊人事实是,即使两岁大的小孩也知道真实和假装之间的差别,两岁大的小孩会把装了想象之水的杯子,打翻在洋娃娃身上,然后说:「喔噢,娃娃湿答答了!」但小孩知道娃娃并不是真的弄湿了。我们不可能教这么小的小朋友像「假装」这种难以捉摸的概念,然而他们却是懂的。很明显地,虚构和现实的区别,是人类固有本能。对于游戏而言,这份固有能耐是一部分的天赋能力。

在积极主动而又没有压力的心情下进行游戏

因为游戏不是外界要求或立即性生理需求的回应,游戏中的人,不会受到压力和情绪所影响。而且由于游戏者在意过程比结果来得多,所以游戏者的思绪不会因害怕失败而受干扰。

游戏的心理状态,被某些研究人员称为「流(flow)」。注意力被贯通到活动本身,所以自我意识和时间减少了。思绪受到想法、规则和游戏动作所包裹,且相对地不受外来侵扰所渗透。

游戏的力量存在于游戏的无关紧要之中

游戏是一个为其自身所进行的活动,而不是为了达成什么严肃的真实世界目标,例如获得食物、金钱、赞美、逃离狮子或是在履历表上添上一笔丰功伟业。游戏是一种至少些许部分发生在幻想世界里的活动,所以的确是无关紧要!

但现在要告诉你游戏的最美妙矛盾之处:游戏的力量就存在于游戏的无关紧要中。

游戏具有严肃的教育目的,但游戏者并不会如此认为,游戏者是为了好玩而玩游戏;教育算是副产品。如果游戏是为了目的而玩游戏,那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也会失去许多教育力。

因为游戏中的孩子不会担心未来,因为游戏中的孩子,不会因失败而承受真实的后果,所以游戏中的孩子不怕失败。玩游戏的孩子因而感到安心自由。因为游戏不用寻求成人的许可,也不会受到评估。

在不用担心失败和他人评断的状况下,游戏中的儿童可全心投入其正在玩的技巧。他们会努力表现良好,因为表现良好是游戏的直觉性目标。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