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乐,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文/孙立葳在一次亲职讲座中,我遇到一位父亲志捷,谈到他对「玩中学」的困惑。他的女儿在一所非常有名的幼儿园读大班。这间幼儿园设备不错,老师也很和气,但是女儿每天玩得脏兮兮的回家,问她学了些什么,她也说不大出来,只告诉爸爸学校里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她玩得很高兴。志捷有时候送她去学校也在旁边陪陪她,发现她真的除了玩,什么也
玩乐,是孩子最好的学习!
文/孙立葳
在一次亲职讲座中,我遇到一位父亲志捷,谈到他对「玩中学」的困惑。
他的女儿在一所非常有名的幼儿园读大班。这间幼儿园设备不错,老师也很和气,但是女儿每天玩得脏兮兮的回家,问她学了些什么,她也说不大出来,只告诉爸爸学校里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她玩得很高兴。
志捷有时候送她去学校也在旁边陪陪她,发现她真的除了玩,什么也没有学。志捷心想,「她每天就这么玩,不学写字,也不学算数,将来上小学, 能跟得上吗?」然而太太却认为这所幼儿园的观念新颖,坚持让女儿读这所幼儿园,志捷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
理论这么说 :「玩」是幼儿最自然有效的学习方式
很多父母都不理解孩子如何能从玩中学。 「玩」谁不会啊?还要学吗?
幼儿教育这方面的相关理论非常多,不同的理论家及教育家虽然各有独特的想法与论点,却几乎都认同「玩」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到底幼儿是怎么学习的呢?对幼儿来说,玩与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要谈谈认知理论大师皮亚杰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思考过程上的变化,以及幼儿是如何习得知识的。
皮亚杰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不同的年龄,思考方式大不同
一、感官期〈0到2岁〉
孩子从出生到两岁这个阶段,主要是借着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及触觉五种感官来学习。
要一个一岁半的学步儿知道什么是花,不妨带他去花园逛一逛,让他看见不同种花的形状与颜色;闻一闻各种花的香味;触摸一下花瓣叶片的相异质感;甚至于尝尝不同花的独特味道。在集结了许多的感官经验后,孩子才能具体学习到什么是花,并进一步了解玫瑰花与茉莉花有什么不同。
有些人会拿出许多设计精美、颜色鲜艳、各种花朵的图片,一张一张指给孩子看,教他们逐一念出花的名称,要孩子看清楚并记住。这种单向被动的学习方式,对好奇、好动的学步儿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需要顺着自己的好奇心,充分的用感官去「经验」各种各类的花,在累积了丰富的感官经验后,才能完全的了解花是什么。
二、前运思期〈2到7岁〉
如果父母用心观察,应该不难发现两岁到七岁左右的幼儿喜欢扮演,在他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见。这种象征性思考的能力是幼儿建构知识的方法,例如,妈妈是什么?在教室中幼儿的妈妈们都不在眼前,你会看到有的孩子忙着扮演的妈妈是煮菜、洗衣服、大声叫骂的妈妈;有的孩子扮演的妈妈是忙着上班、打电脑、买外卖的妈妈。每个幼儿感官经验中的妈妈都不一样,当他们一起扮演的时候,会逐渐调整自己对「妈妈」的认识和了解。让幼儿自然的扮演,有助于增强象征性思考能力的发展,自然也为而后的学习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皮亚杰又指出,前运思期幼儿的思想还很简单,尚不能对周围的人、事、物做全面性的思考,因而他们的想法常常是不符合逻辑的。
皮亚杰用了许多实验来证明两岁到七岁幼儿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例如,将两个一样大小的玻璃杯放在幼儿的面前,再将两个杯子都倒满果汁,问幼儿两杯果汁是否一样多?幼儿会说一样多。接着,再将其 中一杯果汁倒入旁边一个细长且高的玻璃杯中,再问幼儿两杯是否一样多?幼儿会立即回答不一样多,高杯子里的果汁比较多,因为它比较高或比较长。
这个实验证明了两岁到七岁的幼儿看事情的角度,着重在当时看到表面的某一现象,例如,杯子比较高。幼儿不能全面性的考虑到高杯子虽然高但细长,矮杯子却比较宽等其他的因素。他们也不能在心中回想倒入高杯子里的果汁,原本就是矮杯子里的,果汁的量并没有改变。
三、具体运思期〈7到11岁〉
七岁到十一岁正好是小学阶段,孩子进入学校的正式学习,也进入皮亚杰所谓的具体运思期,孩子的思考模式不再像前运思期幼儿那样不合逻辑了。例如,在刚刚的液体实验中,一个十岁的孩子会立刻说果汁的量是相同的,而且能提出非常合逻辑的解释,也就是一个杯子细长而高,一个杯子虽矮但宽大的多。
皮亚杰相信,小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的,换言之,七岁以前的幼儿思考不合逻辑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到了一定年纪,孩子思考事情的方式就会改变而逐渐成熟。然而小学生的思考也有某种程度上的限制,他们所有合乎逻辑的思考必须是与具体生活经验相连接的,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无法超脱对现实的了解,做出「抽象性的思考」。例如,你问孩子一个问题,老鼠比狼狗大,狼狗比大象大,那老鼠是比大象大,还是比大象小呢?多半在十岁以下具体运思期的孩子会答不上来,或会说大象比老鼠大。因为在他们现实的生活中,老鼠是绝对不可能比大象大的。
小学生的思考及学习必须以实际生活中对人、事、物的了解做基础,因而以皮亚杰理论为根基的教学,非常强调从做中学和实际生活上的应用。
四、完全运思期〈11岁以上〉
孩子到了十一岁左右就进入了皮亚杰所谓的完全运思期,青少年的思考过程不再受限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他们也可以很自然的回答前面「老鼠比大象大」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阶段已经能够做到抽象性的思考。
完全运思期的青少年已经可以将抽象思考的能力表现在生活各个层面,如果你问一个十七岁的青少年什么是爱,他可能会说牺牲、奉献、责任是爱;然而一个小学生可能会说爱是亲亲或拥抱,爱是爸爸买很多玩具给我。
在我们那一代,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常谈到自己当年读书是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想借此激励幸运的我们该如何珍惜美好的读书环境,好好用功。但年纪尚小、无法做抽象思考的孩子们,多半像是在听一个与自己完全无关的故事,并不会有太大的激励效果。
为孩子营造「从玩中学、从做中学」的生活环境
从以上的论点发现,玩中学、做中学,永远是备受理论支持、对幼儿最自然有效的学习方式。
传统常用的成人主导方式,例如告诉幼儿所有答案、结构式的向他们输入许多知识,并不能让幼儿真正的学习吸收,因为他们只能被动的听,并无法动手做。
幼儿了解世界、累积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肢体亲身操作,并用五种感官与外界直接互动。例如,教幼儿认读英文字母ABC,与其指给孩子看、要孩子一个一个念过再抄写,倒不如给幼儿水彩颜料,让他们以英文字母ABC的字型海绵沾满后,自由的印在大张的图画纸上。为幼儿准备ABC英文字母的拼图,也是另一个从做中学的好方法。当幼儿在印画和操作英文字母拼图的同时,会更专注在分辨字型的不同,在不断重复的操作中主动练习,在适当的时候就学起来了。
幼儿的学习绝对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指令,他们要藉由自己的发现,在所发现的事上反省,并和其他人不断讨论。当孩子主动寻求解答的时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大部分家长心中可能都有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快一点进入更高程度的认知思考?」皮亚杰却非常强调,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时间与步调来学习,欲速则不达。
有些父母会为了孩子能够超龄做些事情而沾沾自喜,例如,两岁能将百家姓背全了、三岁能算乘法与除法。中国人有一句话「小时了了」,在孩子未达到一定的年龄与成熟度时,太多的学习压力、过度的强迫加速智力方面的学习,反而会让孩子由先天的好奇与主动,变得封闭与被动。一个孩子若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对一生的发展将大有影响,父母的态度非常重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1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