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太多教养文,你变得「不敢生气」?人怎么可能不生气?重点是让孩子知道他做错了及如何处理问题阿德勒式教养,解开家长4大误区大家好,我是未来亲子学习平台的德龄,每周五在【1号课堂】,和你分享家长最关心的热门话题。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现代家长经常遇到四大
看太多教养文,你变得「不敢生气」?人怎么可能不生气?重点是让孩子知道他做错了及如何处理问题
大家好,我是未来亲子学习平台的德龄,每周五在【1号课堂】,和你分享家长最关心的热门话题。
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现代家长经常遇到四大误区,我们专访学者专家,用阿德勒式教养,说明真正的尊重与民主究竟是什么。
误区1:太多的爱,会把孩子宠坏
阿德勒式教养主张:没有规矩和界线,才会宠坏孩子。
爱和溺爱,两者并不相同。某地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教授吴毓莹指出,「无止尽的爱不会宠坏小孩,没有规矩和界线才会宠坏小孩。」一切教养的前提是,让小孩知道你爱他,我爱你说上千万遍都没关系。
规矩对孩子来说,就像房子的墙壁,明确的范围和界线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不然他会因无所适从而痛苦。
误区2:孩子做错事,不能打也不能惩罚
阿德勒式教养主张:把人和事分开处理。
不少亲职专家坦言自己打过小孩。吴毓莹记得,孩子念小学时,自己也曾打过小孩。她认为,打小孩之前有几个重要前提,
第一,是一定要说「我爱你」。父母用语言提醒自己,不是在盛怒之下打小孩出气而已;
第二是告诉孩子大人的情绪,例如:妈妈好生气、好伤心;
第三,是将人和事情分开处理,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很爱你,妈妈只是生气你这件事情没做好,你还是我的宝贝」;
第四,是只用自己的手打孩子的手心,不要拿其他的东西打孩子,让孩子知道「我打你,你痛、我也会痛。」
建中辅导主任鲍顺聪指出:「惩罚不是不可以,而是该思考怎么惩罚才没有后遗症。」惩罚能够立刻见效、让孩子服从,但长期来看后遗症很多,孩子学会的是「有权力的人最大」,而且会让亲子关系愈拉愈远,孩子也无法学到从经验的后果去自我修正,学习未来独立所需的能力。
误区3:父母不可以对小孩生气
阿德勒式教养主张:只要有爱,事后可以修复。
前宝血幼儿园园长何翩翩发现,有些妈妈看了很多亲子教养书,变得「不敢」生气,想当个完美的妈妈,才会有快乐听话的孩子。但这是错的,人怎么可能不生气呢?重点是怎么表达生气的情绪,以及如何处理问题。
何翩翩说,曾经有个孩子企图把手戳进全班的豆花里,老师跟他说:「你怎么想把手戳到豆花里呢?老师很生气,这样很不卫生,而且大家都会没有点心吃。」接着,老师把他带到园长办公室。于是何翩翩给孩子「有限制的选择」:他可以吃完豆花再回班上,或是在办公室等爸妈来接、把豆花带回家吃。
孩子当场暴跳如雷,何翩翩也不生气,平静的重复这2个选项。半小时后,孩子就知道何翩翩很坚持,于是默默的把豆花吃完。
面对调皮捣蛋,甚至挑衅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坚持阿德勒式教养?鲍顺聪老师指出,父母毕竟也是人,允许自己会生气、失望、难过,也会骂小孩,但事后要跟孩子修复关系,跟他道歉,你可以跟孩子这么说:「是爸爸太累,不是你不乖不好,下次这种时候你可以帮我的忙吗?」
父母要帮助孩子发展社会情怀,回应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人际关系中,冲突是必然的,但修复关系才是本事,这需要学习。
误区4:凡事都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阿德勒式教养主张:依照孩子年龄调整尺度。
阿德勒主张,要民主平等、尊重小孩,但尊重并不等于放纵。何翩翩观察,有些父母陷入「过度尊重」,什么事情都问小孩「好不好、要不要、可不可以」,问到最后,孩子的「自我」就会膨胀得愈来愈大。
有个家长因为工作变动,想把孩子转进宝血幼儿园,最后家长说:「我回去问看看孩子同不同意。」何翩翩十分惊讶,心想:3、4岁的孩子怎么能理解转学这件事吗?他一定说「不要」,难道上学还需要孩子同意吗?
有家长接小孩的时候会跟孩子说:「你可不可以跟老师说再见?说再见嘛,好不好?」礼貌是基本的要求,家长应该说:「要回家了,要跟老师说再见。」
何翩翩指出,这些家长忘了爸妈应负的责任,有时必须直接告诉孩子「你现在就得这样做」、教他规矩和界线,而不是什么都征求孩子的同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