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愿意接纳与理解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到安全,知道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那么他就会愿意放心地表达自己编按:你是否也曾在孩子难过时,跟他说「不要哭」?或是在孩子被同学欺负时,跟他说「忍一下没关系」?其实这些都是情绪教育的一部分,而这更是教养孩子的关键。父母要有能力承接住孩子所有的情绪感受,重视并引导孩子去认识他任何的情绪经验,进而接纳它。让
父母愿意接纳与理解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到安全,知道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那么他就会愿意放心地表达自己
编按:
你是否也曾在孩子难过时,跟他说「不要哭」?或是在孩子被同学欺负时,跟他说「忍一下没关系」?其实这些都是情绪教育的一部分,而这更是教养孩子的关键。父母要有能力承接住孩子所有的情绪感受,重视并引导孩子去认识他任何的情绪经验,进而接纳它。让孩子知道,他可以开心、可以难过,也可以悲伤或生气,同时,有人愿意接纳他与理解他。这会让孩子感到安全,知道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那么他就会愿意放心地表达自己。
一定要把感受说出来
曾是公司后辈的她,有个结识多年的朋友,平时两人虽是好朋友,但只要有人称赞她,朋友就会板起脸说:「她?我倒是完全没感觉耶。」并在大家面前损她。
虽然内心受了伤,但她只是反射性地以尴尬的笑容带过,而朋友的无礼行为也不断发生。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她要一再忍气吞声?但其实表达情绪是知易行难。
我们可以从文化中探究原因,在东方文化中,常常对能言善道具有负面的认知。
这与教育及探求真理的方法也有关,假如西方探求真理的典范是苏格拉底,东方的典范不就是佛祖吗?假如西方是透过聚集在广场讨论来探求真理,东方靠的就是砥砺身心的修行,换句话说,是透过省察和体悟来追求真理,而缄默的人会被视为斯文慎重之人。
同时,强调整体和谐的文化,会将压抑自己、靠内在消化情绪视为成熟的行为,并要求情绪表现的节制,不光只是负面情绪,就连笑的时候都必须掩嘴,才算是礼仪得体。
也许应该说,这是在要求我们成为只用一种表情来表现一百种情绪的制式演技达人?
时间久了,不仅出现许多隐藏本意的形式表现,以声调、上下文、细微表情的变化等模棱两可的信号来判断对方意图的间接沟通方式也渐趋发达。
在过去,组成一个村庄的只有数百人,彼此分享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日常礼仪,就算不必言说,甚至是说反话,某种程度上对方也能听懂。
但现今的社会共识或个人常识天差地远,加上无数生活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人不断建立关系,对他人来说是常识,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种无礼行为,对我来说是一种善意,对他人来说却可能是多管闲事。
我们期待能心灵相通,实际上却是同床异梦。
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无法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会消失。累积在潜意识中的情绪,会以突如其来的愤怒表现出来,有时会带着断绝关系、故意的失误、拐弯抹角地怪罪等被动攻击的型态,有时则会忍不住动怒,殃及无辜之人。
有些人会用极高的耐心来消化怒火,无法消除的愤怒最终就会回到自己身上,因此有时像是呕吐等身体病症或忧郁症就会出现。情绪的隐蔽,会使我们变成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或是同时变成这两种人。
当然,我们无法将所有不舒服的情绪都表现出来,而且任由能挥别的情绪流逝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如果心灵仓库的情绪持续累积,直到情绪再也找不到空位挤进去时,就必然会引发问题,无论是以何种形式。
为了避免冲突而保持沉默,只会造就另一种形式的冲突,无论是以愤怒搞砸关系,或是忍出病来,都是不懂得健康自我表现的一种悲剧。
因此,虽然会因为不熟悉、害怕对方的反应、不知道方法而感到尴尬或痛苦,我们仍需要练习表现情绪。
你可能会问,非得要用言语表现吗?但有时就是非得说出来不可。
为了健康圆融的关系,为了你的心灵着想,这一刻,人生需要你的声音。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5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