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父母该注意的?如果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基本需求上,从父母那里获得太少关注与理解,他就会拼命去做些或许能得到关注与理解的事,像是孩子可能会竭尽所能讨父母的欢心。如果父母在爱的能力上力有未逮,而且/或是难以去设想子女的感觉和愿望,子女就会自己扛起增进与父母关系的责任。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十分严厉,或是期待子女能听话、乖巧,那么子女就会努力做到父母所交代的事,借此让父母对他们感到满意,或至少不会处
什么是父母该注意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基本需求上,从父母那里获得太少关注与理解,他就会拼命去做些或许能得到关注与理解的事,像是孩子可能会竭尽所能讨父母的欢心。如果父母在爱的能力上力有未逮,而且/或是难以去设想子女的感觉和愿望,子女就会自己扛起增进与父母关系的责任。
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十分严厉,或是期待子女能听话、乖巧,那么子女就会努力做到父母所交代的事,借此让父母对他们感到满意,或至少不会处罚他们。为了能够妥善配合,子女必须压抑自己心中所有与父母心意背道而驰的愿望和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就无法学到如何适当处理如愤怒这种情感。愤怒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自我、保卫自己的界线,在生命发展过程中其实深具意义。然而,如果子女的维护自我总在父母的优势下挫败,那么子女便会学到压抑自己的愤怒是很合理的。这时在他们心中便会形成类似这样的信条:「我不能自我防卫」、「我不能发脾气」、「我必须屈从」、「我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即使日后(通常是在青春期)他们发展出一套「反对程式」,借以反叛父母的期待和强迫屈从的压力,他们依然还是困在父母的套路中,因为反叛和屈从,同样都是不自由。这样的青少年与后来成人的内在阴郁小孩,是被「为父母所宰制」的经验所形塑出来。戴上这种印痕的有色眼镜,很容易就会假想别人为凌驾于他们之上,采取要不屈从、否则反抗来回应这样的假想。唯有当他们认识自己的内在阴郁小孩,继而让自己从这些影响和信条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打从心里认为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
爸妈的同理能力
有些父母会有难以正确认知子女的情感和需求的问题,导致子女经常获得一种「我的所思、所感全是错的」的经验,尽管他们的感觉其实是对的。那些不太能够体会子女情况的父母,大多欠缺与自身情感顺畅沟通的管道,因为接触自身情感是同理心的前提。
举例来说,如果子女因某个朋友不想和他们玩而感到难过,母亲势必要先对自身的悲伤情感有所接触,否则她根本无法想象子女的情况,进而体会孩子的感伤。如果她处理自身悲伤情感的方法是将它们搁在一边或视而不见,她也会用这一套去对待子女的悲伤。在无能为力下,她或许会做出一些冷冰冰的评论,告诉子女不应有这样的反应,且那个朋友反正是个笨蛋。子女将从中学到,自己这样的悲伤感觉其实是不OK的,而且自己显然挑错朋友。
相反地,如果母亲(或其他照顾者)有能力妥善处理自身的悲伤情感,她就能接纳并理解子女的悲伤。她或许会这样告诉子女:「喔,我很能理解你的伤心,因为今天尤纳斯不想和你玩。」她或许会继续对子女解释,尤纳斯拒绝的原因可能为何,甚至会和子女聊一聊,对于造成这种情况,孩子自己是否也有些责任。从这里孩子便能学习到,他们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是什么(此处是悲伤);他们也学到,当自己需要有人理解时,自己不会被弃之不顾,以及面对问题,人们可以去寻求解答。
透过自己父母的同理行为,孩子能学着分辨与称呼自己的情感。此外,由于父母对他们发出了「他们的所感所想是OK的」这种讯号,他们也会学着去面对这些情感,并以适当方式加以调适。
因此,父母的同理能力被认为是教养能力最重要的指标。它是一种媒介,我们会透过它,获取好的或坏的影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6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