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急着「专精」学习,让学龄孩子尽情享受人生的宽阔「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这句亚洲教养金句,让不少父母全身紧绷无法放松;好不容易渐渐打破这个观念,「时光一去不回头」的潜意识焦虑又接棒折磨大家。让孩子摸索自己所「想要」的世界时间不等人地流逝,而且具有排他性,举例来说:若周六下午去喝下午茶,那就不可能同时间去剪头发;就算上班时同时开五个视窗工作,也是被绑在电脑前面,当然不可能去爬山踏青。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这句亚洲教养金句,让不少父母全身紧绷无法放松;好不容易渐渐打破这个观念,「时光一去不回头」的潜意识焦虑又接棒折磨大家。
让孩子摸索自己所「想要」的世界
时间不等人地流逝,而且具有排他性,举例来说:若周六下午去喝下午茶,那就不可能同时间去剪头发;就算上班时同时开五个视窗工作,也是被绑在电脑前面,当然不可能去爬山踏青。这是时间的本质,也是警惕我们的现实。
孩子成年之前的人生,有很大一部分依赖父母代替做选择,即便随着年纪长大对生活细节可以发表意见,但不可否认,没有经济能力、交通能力甚至是完整的判断能力的孩子们,父母的影响和安排仍是形塑孩子童年生活的主要关键。因此,身为父母替孩子安排活动、做任何选择都必须更谨慎小心,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孩子花时间在这项活动上孩子的反应是什么我说得出什么意义、想要传达什么讯息吗
文章走笔至此,相信大多父母不太会有反驳意见,对于安排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也能侃侃而谈,然而从最后结果来看却未必每每皆大欢喜,用心的安排或选择往往带来亲子冲突或是成为关系疏离的始端。我常常在想,若我们多问自己一个问题,也许能跨入更多思考的面向:
「为了达到这项目的或意义,对孩子而言有更好、更适合的选择吗」
好比「想让孩子拥有一个陪伴自己的嗜好」,不少家长会鼓励孩子学习乐器或才艺,孩子一开始尝鲜不反对,中后期也许想放弃,这时难免就有一番天人交战:
是孩子遇挫折想逃避
前面学的不就白费力气
也许是难度增加、需要付出的时间更多而不想继续
还是原本就没多大兴趣,只是当初被「引导」决定试试看,所以缺乏热情难以支撑下去
别担心,让孩子自己选择
其实每种因素都有可能,若能诚实以对回到初衷,拨开不甘心、好可惜的情绪迷雾,那么我们可以继续试问自己:
当初让孩子学习的理由有没有把自己也骗了过去,但其实包藏着小小的期待呢
一定要这个嗜好吗对一个刚开始大量接触世界的孩子而言,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这里的「更好」指的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思考方向,倾听孩子的说法,但并非「完全听孩子的意见」;孩子们没有太多生活经验可以提供比较基础,嘴里说的好或不好、要或不要,很可能只是当下情绪的反应,需要进一步讨论理清。也因此,如何寻找更好的选择,关键因素在于父母是否够了解孩子的特质和反应。
让「专精」充满热情
关于「专精」还是「广泛」的大哉问,将会一直延伸到大学甚至往后的人生。我们可以举出日本德国的达人专家证明专精的优势,也能举出美国法国博学通广的整合能力,事实上我们都需要这样的人,而这样的角色也各自有不同特质的人担任。
最重要的是,童年时期甚至是求学阶段,未必是需要作决定的时机。孩子的生命一直往前迈进,他们会在未来遇见未知的新事物,那是生命的欣喜、也是上天给孩子尝试人生的权利,任谁都没有资格剥夺。
好的选择通常会像是一个开关,连锁反应一样地勾起更多面向的好奇心。就是因为时间的排他性,当孩子必须继续学习下去的时候,别忘了背后放弃的会是打球、下棋、看漫画、作陶艺、种花草…其他种种各式各样的可能。宽阔的领域尚未探索,我们对孩子的反应也全凭想象,又如何知道孩子最适合哪样嗜好呢
当然,若孩子拥有明显兴趣或特殊天赋的不受限于此,否则先让孩子宽阔地东碰碰、西瞧瞧,也许现阶段尚未领悟兴趣,但不断让孩子累积各种经验值,借此摸索出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培养内在学习的动机,「路遥知马力」说的不也是这个意思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8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