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须告诉孩子的事文/Chikirin假设我们三十岁生了孩子,这孩子就会活在和我们相差三十年的时代。以现在社会变化的速度来看,那会是一个差异超乎我们想象的时代。东京电力公司和适用公司更生法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三十年前都是超级菁英才能进去的优良企业,而已经连续十几年裁员的家电大厂,也曾是一流大学毕业生争相应征的公司。父母亲那年代的经验
父母必须告诉孩子的事
文 / Chikirin
假设我们三十岁生了孩子,这孩子就会活在和我们相差三十年的时代。以现在社会变化的速度来看,那会是一个差异超乎我们想象的时代。
东京电力公司和适用公司更生法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三十年前都是超级菁英才能进去的优良企业,而已经连续十几年裁员的家电大厂,也曾是一流大学毕业生争相应征的公司。
父母亲那年代的经验,到了孩子的世代已经完全不管用了。
就算日本早在明治政府时期便引进国民义务教育制度(日本从一九零零年开始,小学可以免费就读),许多务农人家仍旧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必去上学也无妨(当时的农家和现在的上班族家庭一样,是日本最普遍的职业)。女孩子在家帮忙煮饭带小孩比上学优先,农忙期男孩还得向学校请假,帮忙家里种田或割稻,早期的电影和小说也经常描写这种情节。
话说回来,当时的农家并不是不关心孩子的教育,他们只是认为孩子需要的教育应该和自己人生所需要的一样而已。儿子要务农,女儿嫁人要负责家事和育儿。这些孩子需要的是农事的经验和家事的技能,不是去研读艰深的学问,所以帮忙农务和家务才会比上学优先。父母总是为孩子着想,「我要让孩子学的是真正在人生中派得上用场的技能」,这一点现在和过去都没有改变。
「一流大学毕业」,对现在四十岁中期的人来说,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
所以那个年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投入相当大的关心和金钱。但是,这些学历的效用真的能一直持续到未来吗
过去日本的转职市场很小,社会新人进入大企业比什么事都重要。学生没有实务经验,要靠学校的名称来证明能力。但是,如果是转职普遍的社会,实际获得肯定的工作实绩比学历重要多了。
而且,今后「教育投资」和「付给学校的学费」甚至不是同义语。
过去学习的机会都集中在学校,所以「教育投资有回报」就等于「付学费给学校就有回报」的意思,最近比学校低价且有效率的学习场所越来越多,现在早已不是「学习=上学」的时代了。
未来父母应该告诉孩子的,不是劝他们去考特定的证照或专长,也不是立志进特定的企业。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孩子不必害怕变化,而是要期待它。 当社会起了变化,过去必要的事物再也不需要,而对新事物的需求自然产生。过去制作热卖商品的企业虽然业务减少,但不必因此对变化产生恐慌。与其感叹洗衣板卖不出去,不如庆幸洗衣机开始普遍才对。重要的是,自己感受变化,学会能够及早看准前进方向的市场感觉。
急速进展的少子化和高龄化,常常被解读成坏的发展趋势,但是社会为因应这些变化,便产生各种新技术和新市场。不只医疗与看护领域,从食品到零售业,从旅行业到成衣业,前所未见的商品和服务都会一一开发出来。为解决因少子化造成的人手不足,机器人技术或人工智慧技术得以进化,医疗技术也会迅速高度发展。正因为社会出现这些变化,我们才能创造更丰富的未来。
学习市场感觉最大的好处是,只要拥有市场感觉,就不会害怕变化。现在,身处在社会剧变当中的人们开始分成两大类。一是带着兴奋心情期待变化的人,另一方则是每天看着报导变化的新闻,心中不安日益加深,为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而苦恼。
这两种人哪里不同是学历吗还是存款金额就我的观察,从一流大学毕业后,进大企业上班,存了很多钱的人,属于后者的也不少。
这两者最根本的差异是,能不能从市场(借着失败)学会及早发现变化征兆、为新世界提供价值的方法。
只要能做到这些,就不必害怕变化,反而可以放心期待。
为此,我们需要的就是「培养市场感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sou51.com/8297.html